改贴/删贴 |
仁 者 无 敌
王亭芳
|
仁 者 无 敌
王亭芳
《孟子·梁惠王下篇》中写道:“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应该怎么做才行呢?”
孟子答曰:“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以此称王。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抵抗您呢?
这是孟子的“仁“。
春秋时期,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泓水,企图进攻宋军。有人见楚人正在半渡之间,建议宋襄公趁机给他们个迎头痛击。宋襄公却说:“不行!现在楚军正在渡河,我军就发起进攻,这样做会有损于仁义。”不多时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开始摆阵势。有人又提议趁他们队伍不齐时便冲过去攻垮他们。宋襄公却又说:“君子不乘人之危,等对方排好队伍再进攻吧。”结果楚军一摆好了阵势,随即向宋军发起袭击,宋国军队被杀得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逃回国都后第二年就死了。
宋襄公的“仁”,被后人耻笑为“宋襄之仁”。
仁者“无敌“亦”有“敌“。而最大的”敌“是战胜自己。社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承受住分裂的挑战,走出恩怨情仇的沼泽,跨出”最后的半步,“远远比”报仇雪恨“意义更大。
刘国凯言不由衷,失信于社民党,令社民党一蹶不振,是不争的事实。其“理由“我已经在前文章阐述过,社民党应该引以为戒。
死了张屠夫固然不会吃带毛的肉,如果没有了猪,恐怕连带毛的肉也没有了。
走出恩怨情仇的沼泽,跨出”最后的半步,行使党章赋予的权力,社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依照党章筹备召开代表大会,从根本上振兴中国社会民主党才是正确的选择。
|
[1/27/2013 9:17:05 AM] |
仁 者 无 敌
[#14094: 2271, 0/645] - 王亭芳 (1/27/2013 9:17:05 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