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颜昌海:蒋经国亲民爱民的人格魅力
天机吉祥
|
颜昌海:蒋经国亲民爱民的人格魅力
浏览 19351 次
2013年1月13日为蒋经国逝世25周年,直到今日,他的亲和作风与为国家的付出,仍为许多人所感念。
从1940年起,蒋经国推行“星期四接待日”,在专署院内设立“民众问询处”,并由专署贴出公告,公告上说:“无论什么人有什么冤屈苦情或者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都可以来见蒋专员,有冤的伸冤,有屈的叫屈,政府一定给老百姓作主,公正处理。”平时由专职秘书负责接待老百姓来访,每周四则自己亲自接待访民,回答问题。据统计,1942年蒋经国共接待民众1023人。从历史照片上看,他很多天里接待很多批人,来访的大多是妇孺和老幼,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弱势群体,而蒋经国还真不像在作秀,还真是认认真真的在办事,解决问题。
在赣南,蒋经国经常短衣草履,上山下乡,走村串户,与百姓民众任意交谈;在赣南期间,平均每年下乡200次。1950年代初,在台湾带领退伍士兵筑路,渴了嘴对着水龙头喝生水,饿了随手抓个馒头就吃,在架在绝壁的竹梯上爬上爬下。1978年到1981年,蒋经国下乡197次,与民同乐155天。1980年永安矿难挨家挨户慰问;到煤矿参观,接受矿上保卫人员搜身。晚年因经常下乡探访民情,回台北后告诉侍从人员“腿疾日趋严重,脚像针刺一样”,侍从人员婉劝他减少下乡行程,蒋说:“算了,待在办公室还是一样痛,以后不要再讲了!”。
他可以与任何人握手,永远满面笑容,永远与民同乐,永远低调、朴素,永远吃穿随意。国民党能够在民主化之后没有被人民抛弃,就在于国民党享有了蒋经国为民、亲民累积的政治遗产。
蒋经国生前认识的11位民间友人,每回聚会回忆昔日过往,都认为“经国先生就像隔壁的欧吉桑(大叔),没有大官的架子和官僚气息”,亲民风范让他们印象深刻。他们说:如果不知道蒋经国是谁,当他站在路上时,看起来就像邻居的大叔,很亲切、很随和,穿着也很平民化,连随扈穿的都比他好。
台湾的民主改革,是蒋经国生前伟大的政治举措,在改革之前,他不畏惧国民党内的反对势力,也不担心放开党禁报禁之后会导致天下大乱,乃至不担心国民党丢掉政权。当国民党内许多人向蒋经国提出质疑,国民党大佬、“国策顾问”沈昌焕对蒋经国说:“这样做,国民党将来可能失去政权的!”蒋经国却淡淡地回答:“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他的声音不大,语气轻微,但这一句话,如同万钧雷霆,振聋发聩。
1970年4月24日,蒋经国访问美国,遭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生黄文雄刺杀未遂,事后蒋经国不仅未见任何恼怒,反而要求与刺客见面,并建议美国放了刺客;美丽岛事件爆发后,警方秉持蒋经国的旨意高度克制,以至于冲突中警方183人受伤,其中伤势较重者达47人,群众仅有40多人受伤,对峙中还是警方先退场。事后,形成了国人皆曰可杀的舆论,蒋经国亲自主导处理,无1人判死刑,仅施明德1人被判无期,其他均判14年以下有期徒刑;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成立时,情治部门呈上名单抓人,蒋经国未批且平静地说:“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
一位曾经担任总统府侍卫的孙大维先生,谈到两位蒋前总统,孙先生有很多感触,尤其因为经常接触到经国先生,对他更是充满景仰。他说“能够待在蒋公身边是一种荣耀。”有许多小事直到今日提及时,还是充满感触。他表示应该是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他说:“你可以感觉到两年的时间,看到他们(两蒋父子)真的是为了国家在付出,有时候星期天都不休息还到总统府开会,那种鞠躬尽瘁的精神。就是那种伟人的风范。而且在他们很操劳、很辛苦的时候,还是对身边的人很好。总是跟我们打招呼,对我们笑,喊我们的名字。所以大陆人骂蒋家父子,让人觉得是非颠倒。”他认为很多外人看不到这一面,但做为亲身接触的人知道那是实实在在的体现,不是表演出来的。
蒋经国主政时期,套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话,“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坏,因为台湾退出联合国,原来的友邦纷纷转向大陆,最后连台湾依赖最深的美国也投向北京,台湾的国际生存环境十分艰难。好,台湾当时还是一个低开发地区,有很多事情可做,做出任何一点成绩,都能得到民众的赞扬与支持。内部的强固,可以抵挡外部的冲击。于是,蒋经国开始了他在台湾的大事业。首应提到的,是“十大建设”,包括高速公路、国际机场、港口、铁路电气化、大钢厂、大造船厂、石化工业和核能电厂等等。有些项目,今天看来也许无甚了得,但在40年前都算先进事业,为台湾的工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推动“十大建设”的过程中,有些事可见蒋经国用人行事风格之一斑。譬如,他征召开纺织厂的企业家赵耀东筹办大钢厂,赵说,不是他不愿干,而是没法干,因为大钢厂虽属首创,但仍是“国营事业”,用人用钱都要受“国营事业管理法”的约制。他按照官定的待遇延揽不到第一流人才,他按照官定的标购程序也买不到第一等材料。蒋经国当机立断:大钢厂可特准不受现行法规约束。
赵耀东有位“把兄弟”是炼钢专家,赵登府请他出山相助,对方抵死不从。赵噗通一声双膝跪下,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了。对方也跟着跪下,算我对不起您,给您赔罪了。两位“半百老翁”相对而跪半小时,赵耀东赢得“最后胜利”。
赵耀东从此以厂为家,身先士卒,用人唯才,采购物料绝不接受关说、收取回扣。大钢厂成为台湾最赚钱和最有效率的公营事业。赵耀东后来担任过“经济部长”和“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退休后在养老院终老。
蒋经国政府中有很多财经大员,如李国鼎和孙运璇等人,都担任过经济部长、财政部长或行政院长,对建设台湾贡献卓著,他们退休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手无股票,住在公家宿舍,靠政府一点顾问津贴过日子。
蒋经国的施政原则,政府帮助企业界赚钱,但官员不能和企业家“打成一片”,以维政治风气之清明。他不是只要求别人,而是自己也以身作则。当时有位立法委员是他莫斯科大学同学,平时会在一起喝酒聊天。但此公应一银行之请,挂名担任董事长,蒋立即与他划清界限不再往来,以免外界猜测他与金融界有何瓜葛。
蒋经国深知金融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财政部长徐立德接事时,蒋叮咛他,凡事都要想到百姓的生活。后来一家有银行性质的信用合作社出了问题,前后任财政部长徐立德和陆润康双双解职。
因为重视民情,所以蒋经国勤访民意,除了经常下乡与百姓面对面接触,有时也“私会”新闻界。蒋经国做行政院长时,台湾报人1973年张作锦访问了东南亚各国,回来在报纸上写了系列报道,蒋忽然约见。他说:“读您的文章,知道您很爱国,今天特别请您来,向您当面道谢。”张作锦深觉诧异和不解,爱国乃国民正常的行为,他何必谢我?当然,从好的方面说,一位领导人鼓励国民爱国,或亦为应有之义。两人谈了四十分钟的话,依宾主之礼而退。
1975年张作锦到美国和欧洲访问两个月,回来也写了若干篇文章,蒋再度约谈,当时他的秘书是宋楚瑜,安排从上午11时到12时,“好有较多的时间谈话”。蒋主要问张作锦“还有什么不便写出来的意见没有”。两人隔桌对坐,张作锦独白一小时,蒋始终不动声色,他的深沉,令人莫测高深。
在蒋经国主政下,“十大建设”加上“新竹科学园区”,使台湾工业在世界市场建立了地位,国际社会称许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台湾也进入“东亚四小龙”的行列。1987年,蒋经国默察台湾内外形势,宣布解严,一时台湾言路大开。因为台湾在先期做了准备工作,已有较好的体质,所以解严后虽然需要一段适应期,但都平安度过。
蒋经国晚年对中国人真正的大贡献,是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从此打开了两岸隔绝数十年的通道,也才有往后的三通、海协和海基两会的对话、九二共识,以及和平发展的演进。
台湾TVBS电视台曾做过一次广泛的民意调查,问大家谁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领导人,结果蒋介石得票9%,蒋经国得49%,李登辉12%,陈水扁8%。常被人误解有“省籍情结”的台湾本地民众,给李登辉的支持度不到蒋经国的四分之一,给陈水扁的只是蒋的零头。
张作锦说,治国如河中操舟,免不了有滩湍之险,就端赖舟子的娴熟技巧。舟子要有好技巧,首先要时时想到这条船。作为一名划船人,蒋经国似乎很在意这条船和船上的乘客——不管他是基于什么原因。蒋经国不可能不想到自己未来的历史定位:历史对他的任何记载,都是他自己写上去的。
台湾的经济起飞,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成功转型,从强人走向民主,日渐成熟,被誉为“亚洲民主的典范”。在这些辉煌面前,蒋经国居功至伟。
1、扩大党外人士的政治参与。1969年6月,蒋介石提名蒋经国为“行政院副院长”,他终于正式成为全面管理台湾的领导角色。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台湾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的形势,强硬派认为国民党应加紧掌控;而以蒋经国为首的改革派主张渐进的有控制地扩大政治参与,重塑国民党形象,为台湾造势。是年,全岛举办了一次县市级选举,党外人士赢得了高雄、台中、新竹市长,反对派掌控了台湾4大都市中的3个。12月,反对派人士有2人当选“立法委员”。
2、首次公开政府预算。1972年5月26日,立法院通过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他主持的第一次会议会议发布公务员“十诫”:各级官员不得到酒家食堂、黑色咖啡馆,歌厅,也不得有铺张浪费的婚丧典礼,或其它几项不当娱乐。警察开始到上述场所检查,查对客人身份证:几个公务员因为办了奢华铺张的婚礼,遭到免职处分;蒋经国尤其严惩受贿、渎职的公务员,其表弟时任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长,因受贿,蒋经国亲自批准逮捕并判处徒刑。除了国防经费、外交经费以外,政府预算一切公开。
3、邀请反对派进入政府部门。蒋经国以刚柔并济的方法对付党外在野势力,反对派康宁祥在立法院的质询,包括对政府首长的发问很尖锐,蒋经国很欣赏这个党外人士,邀请康宁祥喝茶,同商国是,并邀请反对派的几位青年学者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4、推出十大建设计划。上世纪七十年代,蒋经国下令推出十大建设计划,包括兴建东岸铁路,南北高速公路,桃园国际机场,几个新港口及铁路电气化工程及矿业等,当时投资缺口很大,他对担心的人说:“我们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
5、任何情形不得向群众开枪。1975年4月6日蒋介石逝世,蒋经国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蒋经国宣布大赦,有约200多名政治犯减刑,对反对势力展示最大的善意。1977年11月19日,五项地方选举同时开选,要选出1318个职位;由于选举的复杂性,投票当天有作弊之传闻,引发群众不满,砸毁中坜分局玻璃窗,放火烧毁了好几辆警车,蒋经国在了解这事件后,匆匆召集会议宣布:不动用军队,任何情形不得向群众开枪。并将渎职官员法办,事态平息。
6、“不称领袖,不叫万岁”。1978年,蒋经国当选为总统,总统府立即照会新闻界,第一不要称领袖,第二不要叫万岁。蒋经国说现在是民主时代,他只是个普通党员,普通百姓。蒋经国生活简朴,要求家人不得浪费,经常吃剩菜剩饭。他轻车简从,每周都要下乡视察足迹遍及山区及建设工地。蒋经国认为,要达到民主的理想,必须兼顾到现实,需要“一步一步”来。1978年的年底选举,忠诚于国民党的主流媒体首度刊登党外候选人的照片、姓名、政见,台湾的民主气氛已相当浓厚了。
1987年台湾党禁报禁开放,到蒋经国1988年逝世时,台湾已成为一个民主社会了。如今的台湾,人民已经习惯生活在一个民主体制里。
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对台湾的民主体制,曾有过非常具象的阐释——
台湾人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台湾人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他去办一个手续,申请一个文件,盖几个章,一路上通行无阻。拿了号码就等,不会有人插队。轮到他时,公务员不会给他脸色看或刁难他。办好了事情,他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杯咖啡。咖啡和点心由智障的青年端来,政府规定每一个机关要聘足某一个比例的身心残障者。坐在中庭喝咖啡时,可能刚好看见市长走过,他可以奔过去,当场要一个签名。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
台湾人要出国游玩或进修,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不需要经过政府或机关单位的层层批准。他要出版一本书,没有人要做事先的审查,写作完成后直接进印刷厂,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他要找某些信息,网络和书店,图书馆和各级档案室,随他去找。图书馆里的书籍和资料,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关系,都可以借用。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合,官员会被处分。
台湾人习惯看到官员在离职后三个月内搬离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书和汽车,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他习惯看到官员为政策错误而被弹劾或鞠躬下台。他习惯读到报纸言论版对政府的抨击、对领导人的诘问,对违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踪。他习惯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视。如果他是个大学教师,他习惯于校长和系主任都是教授们选举产生,而不是和“上级长官”有什么特别关系;有特别关系的反而可能落选。他习惯于开会,所有的决策都透过教授会议讨论和辩论而做出。有时候,他甚至厌烦这民主的实践,因为参与公共事务占据太多的时间。
台湾人不怕警察,因为有法律保障了他的权利。他敢买房子,因为私有财产受宪法规范。他需要病床,可以不经过贿赂。他发言批评,可以不担心被报复。他的儿女参加考试,落榜了他不怨天尤人,因为他不必怀疑考试的舞弊或不公。捐血或捐钱,他可以捐或不捐,没有人给他配额规定。
台湾人按时缴税,税金被拿去救济贫童或孤苦老人,他不反对。他习惯生活在一个财富分配相对平均的社会里;走在街上看不见赤贫的乞丐,也很少看见顶级奢华的轿车。他习惯有很多很多的民间慈善组织,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大批义工出动,大批物资聚集,在政府到来之前,已经在苦痛的现场工作。……
龙应台说,海峡两岸不是统一和独立的对决,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冲,不是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矛盾。对大部分的台湾人而言,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极其具体,实实在在,一点不抽象。
在蒋经国时代,尽管两岸分治,但台湾人普遍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可是到了现在,居然有不少人只承认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其中的根源很值得思考。在过去,台湾几乎不存在认同问题,又加上1970年代前国际上普遍承认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代表中国,于是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个观念是牢不可破的。但这毕竟是威权时代,随着台湾民主运动蓬勃发展,以及两岸间的互动,造成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发生巨大的改变。有一派论点认为:台湾由李登辉及陈水扁执政,执行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导致台湾人认同发生改变。这论点非常不牢靠,因为台湾人改变认同的比例变动相当大,有非常多过去受过正统“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育的人,改变了他们的自我认同,理论上他们的思想应该是根深柢固的,并非一个简单的去中国化政策就能改变。
凡事出必有因,台湾人不认同“中国”,在于中国象征意义的改变,与昧于事实的政治观念。由于1970年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等式逐渐得到大部分国家认同。又加上共和国宣传民国已经不存在,世界上只有共和国代表中国。这种不让台湾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态度,对台湾人来说,就出现这样的疑惑:我不是共和国的人民,那到底我是不是中国人?在这逻辑下,台湾人觉得大陆人抢了中国的名号。因此,生活在台湾的民国,为了避免被混淆,与共和国做出区隔,于是采用台湾当做招牌。
共和国这种昧于事实、不承认民国存在的政治态度,直接否决台湾人的存在感,硬把台湾人归属于共和国下,对台湾人民相当不尊重,造成台湾人民对中国政府反感,因此影响台湾人的认同。
1989年6月4日那场骚动,在约半年后,台湾发生一样的事情,只是不同于大陆,李登辉总统接受了学生的要求,实施民主。台湾与中国便在1990年初期走向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1994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首次低于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那是因为那年发生了台湾人魂断浙江省千岛湖事件。
在1995年李登辉访美、1996年民国第一次总统直选。在大陆官方认知这些行为就是搞台独,举行了两次飞弹试射,对台湾进行“文攻武吓”。那时候央视天天播放军事演习片段,营造一副即将攻打台湾的情景。2003年SARS疫情,台湾申请加入世卫组织,遭中国强烈反弹,中国官员对台湾记者说出:谁理你们。
在大陆官方的身体力行下,告知台湾人一个明确的讯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将国民党的洗脑教育完全抵消。加上不承认民国的存在,宣称台湾是共和国一个省分,对台湾人民来说,这是中国大陆在公开说谎。中国常义正词严要求其他国家“不要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如果中国大陆还认为台湾人民是中国人的话,可不可以请官方不要再伤害自己人的感情?!
要让台湾人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台湾人觉得自己的文化和中国现有的文化相同。但由于两岸分隔60多年,两岸人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与风气下,因此两岸文化呈现极大的差异,对同一事件,两岸人民很少有共通的情感,让台湾人感受到台湾与中国的不同。
虽然当今中国大陆声称已恢复大国荣耀,但由于国家价值观明显与大部分国家相异,且社会弥漫着物质主义,导致人民精神信仰空洞与社会道德崩溃,让外人见到中国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只能用“惊人”来形容。所以台湾人降低对中国的认同,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中国大陆自己把这块招牌给砸了。
所以与其说,台湾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还不如说台湾人不认同中国的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台湾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台湾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原因。
台湾的魅力何在?歌手罗大佑曾表示,“台湾在两岸三地当中,物质与精神发展最为和谐,所有华人到了台湾,都有种回到家的幸福感!”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则表示,台湾经过长时间的人文素养浸润,宗教心灵淡定,这种态度融入生活中,让香港与大陆观光客大为惊艳。
但归根结底,台湾至有今日的辉煌,蒋经国功不可没。
|
福建 [1/24/2013 9:17:02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