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续脉承宗 天华真理观启示:从天华群体的人际关系说开去——兼谈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与潜规则合理性
校之长荐文
天华真理观启示:
从天华群体的人际关系说开去
——兼谈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与潜规则合理性
huayinge
作者:续脉承宗

    把天华群体内部的关系描述成一片净土,不符合事实。首先在两性关系方面,天华文化主张的是更符合人性的开放性理念,绝不会延续封建残余思想。提出了“随缘而遇,不可不求,不可强求”的伦理观。其次,天华群体同门之间的关系并不一片纯净。人际结构总体上是善恶兼容、清浊并包、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格局,也必然受《天华(麒麟)哲学》“五行生克制化律”及其子规律“多格局规律”支配。社会上该有的复杂关系在门内都会存在,社会上会出现的现象在门内也必然会出现。只不过多了一份“同师一家”的情感认同,多了一些在天华文化理念共识下的主动调整和自控调谐而已。具体落实还得靠我们共同实现。当年在生科院很多员工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失落,师父对此讲话说:“世上本无净土,一片净土在心中!凡是社会上有的,我们这里都有!”
    必须认识到这个现实。然后才能按照”同师一家“和”八德八念“的要求去慢慢改变自己,从而改善人际关系。道情不能代替一切,道情是建立在人情的基础之上的。必须正视人情,才能升华至道情。正视人情的具体表现就是人际通则,也就是天机图那个十字所表达的内涵。所谓人际通则就是遵循人际社会的人情规则才能四通八达!凡是世出世间有成就的无不是在法、理、情三个方面把握得当,游刃有余的。过去讲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而其中”中通人事“是在人类社会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没有这一点,即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不可能有用武之地。只能寂寞一生!申明一点:中通人事不是做和事老和老好人。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就一直都保持着高压态势。尊师对身边员工甚至有时候采取几近苛刻的做法,以至于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这里其实有着更为深刻内在逻辑需要我们用心思考了。近厉远宽,宽严相济。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所包含哲理、赵藩对诸葛亮的一句长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仔细咀嚼个中三昧的。这里不展开。
从炼养界来看:凡是无视人情的所谓道情都是虚伪的,不可能长久。这就是传统观念中那些看起来善得恨不得肝脑涂地的举动却反而会令人别扭的原因。类似唾面自干这样的许多东方文化传统观念太过简单陈腐。例如,儒家常说的一个观念: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佛家常说的观念:但凡不被他人或周遭环境认同,那一定是自己做的不够好,等等,就很有重新检讨的必要,并不能盲从。诚然,这些话放在特定历史环境和人事环境中,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把它绝对化,任何东西脱离了具体时空环境而作同样的判断就可能会失之偏颇,甚至完全是错误的。比如现在社会上还是整体对气功持排斥态度,但这主要不是气功本身的原因,而是政治原因所致。而实际上在国外中功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受同盟排斥,那是因为那些盟友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某种微妙心理作怪。包括我们声援帮助过的某些组织也并没有给与相适应的善意于我们。甚至于一贯秉持这些观念的佛门净空法师,一直致力于九大宗教的融合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实际奉献,却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效果。仍然受到来自其他宗教的排斥。这些说明了什么呢?所以,看问题太简单可能会使我们远离事实真相,不能正确判断人和事。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了尊师的理论,我们有条件重新审视包括儒家和佛家在内的传统文化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听起来很合理,很崇高而实际上却未必尽然的说法了。

阴阳根本律告诉我们:凡事只强调一个方面是不对的。任何事物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单纯用外求法不行。而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单用内求法也是行不通的,这即是这些文化的偏颇之处。师父教给我们的全维思想是内求法和外求法的结合!这才是符合大道运行规律的行为方式。包括儒佛两家在内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善良的动机下宣扬的善行及理念,其效果在今天之所以出现异化反应,其根本原因就是违背了阴阳根本律这个宇宙最基本的法则。不知误导了多少一心向善的人误入歧途,良好的发心,却得到相反的效果,自己痛苦迷惘也就罢了,重要的是他并不能成就你的善良愿望,不能令我们成功实现理想中的功德事业。却还固执的坚守着落后的观念以为是仁厚和成熟的表现。实际上这反映出的是自己愚痴和执着。岳飞的愚忠,舜王的至孝,在今天从跳出来的思维看来,也许得出的结论注定会颠覆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然而真理却是不封顶的,相对真理永远不会停止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他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传统观念积弊千年的过犹不及给人们的心灵造成的严重伤害及思想上的沉重枷锁。这才是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天华哲学中成极反律的问世,正是为了纠正传统文化这些因循千年,迂腐陈旧的观念偏差的。到今天是应该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在不同层次真理的诸多性质中,无论真理高低,现实性都是最重要的,因真理必须是时代所需要的,高的要与时俱进,低的可以应运而生。缺乏了时代的需求性,也就失去了其指导现实应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天华文化集团《新真理观》

事实上,继尊师《天华(麒麟)哲学》踏响雷区,冲破禁区之后,天华文化集团《观系列》哲学文献又进一步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探索。已经悄无声息的为人类思想的进步完成了哲学铺垫,这是了不起的贡献。而《中成极反律》则给我们提供了解决之道。


在阴阳根本律的前提下,天华哲学《中成极反律》认为:”处于同一共同体内的阴阳,经过调谐后,可以处于平衡状态,阴阳之间是可以转换的、但是这种转换是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这里,所谓阴阳平衡即是“中成”,阴阳转换即是“极反”。由于阴阳运行的总趋势就是阴阳平衡,于是“中”就成了追求的目标。以中为度才能“成”。是谓“中成”。必须注意的是,为了达到中,并非起步即“中”。为了中,有时须偏,所谓矫枉必须过正,过正才能矫枉。此外,达到中并非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要通过矫枉过正才渐臻于中成。当事物未经调谐,发展至终极时,同样会自然地进行转换,达到平衡态,这就是极反。” ——《天华(麒麟)哲学导读》

道的内涵就是道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本来就蕴藏在道的演化过程中。几乎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和宗教都在试图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揭示他,但是每个时空点、不同层次的文化揭示的都不尽一样。相对而言,老子和释迦牟尼揭示的比较充分一些。但是都没有像今天这样用系统化的哲学语言完整的表示过。尤其是天华哲学《中成极反律》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中道思想上升到规律的高度去认识和归纳。这是哲学史上包括佛家和道家哲学所未能达到的高度。不是说他们没有认识到中道。佛家的“中观正见”,道家”抱一守中“。儒家的”中庸“都谈到了中道思想。但是由于认识的高度不够,因而没有把它与其他规律并列(老子甚至表达了老子七律)。这其实反应出一个问题:即便认识到一个规律,但是由于认识深度不够,也会导致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也造成了这些文化的过度保守和封闭。而现代文明则完全对中道一无所知或知之不详。导致过度的开放以至于泛滥。二者要么导致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要么过渡发展,形成天华哲学所说的“局部过分聚敛破坏整体平衡”,从而给世界带来灾难,走到今天的结局。那么,在指导人际关系的认识上,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众所周知,真、善、美是人类的核心价值追求。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真。失去了真,善和美就没有了意义,就是伪善!就是假美!这也是当今社会潜规则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既然是规则就是决定事情成败的要素,你承不承认它都会受它的制约和支配。不管它在道德上是不是合符要求。你遵循它则顺利,你违背它则受挫。你把握它则事事通达,无往不利,你无视它,它也会以隐性状态运行,并同样制约着你。因为这是显隐双运规律决定的。这样说不是说潜规则都对,而是要正视它的合理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给这种合理性一个适当的空间。在显规则层面尽量显化其合理部分。这样才能把潜规则的负面作用转化为显规则的正面功能。比如在经济领域的利益分配上把灰色收入合理部分制度化,在婚姻关系上把千百年来或明或暗却实际存在、或屡禁不绝的第三人异侣关系给予相适应的法律地位(目前的社会只给予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明显缺乏前瞻性)等等。必将避免大量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真实。也就是必须理性的分析处理和面对天理人性的基本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伦关系,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去把握其中的相对位置,才能处理好人类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这即是中道。”中成极反律“在这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达到中,并非起步即“中”。为了中,有时须偏,所谓矫枉必须过正,过正才能矫枉。因此在三美不能齐备的情况下,先要求真实是最重要的。你可以不美,你可以不善,但必须真实,有了这个基础,你可以进一步追求善和美,这样才是可能的,也才是可信的。所谓“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就是这个意思。真小人,比伪君子可爱多了,但是并不是只做真小人就满足了,而是真小人要变成真君子是有可能的。而伪君子则基本不可能了,不可能变成真君子了,为什么?因为既然能伪装,说明那个人不是不知道善恶,而是明知故犯,所以才能伪装成君子。而真小人是不知道善恶所以才成为小人,一旦知错他是会改变的。 而反过来如果没有了真却拼命在美和善上面下功夫无异于南辕北辙,只会越走越远的。今天的中国社会正以无以复加的诚信缺失的无情现实全方位诠释着这个异化现象。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是对天华群体本身的认识,乃至对身边人事物的认识,都是需要自觉运用《天华哲学》的理论去活学活用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拓展至社会整体获得认识的升华。这也是实践和研悟天华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应该成为天华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7/10/2012 5:47:47 AM]

[12/14/2012 3:28:05 A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