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天华哲学天地人魂辨析——就三魂合一答同修问谈《天华文化人生观》学习心得
Zhuan Tie
|
作者 续脉承宗
同修问题: 三魂合一后人魂地魂到哪里去了?
按《天华文化人生观》(以下简称人生观)上面讲的人魂既然是浅表意识,那么它就不存在超不超生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不构成完整地生命体。所以不是轮转的主体。他就像人的影子。本来就不能独立存在。最初不是元神带来的。而是父(精)母(卵)的魄的能量。后来也没有独立的意识。这以后人魂能量的增加是由天魂和地魂不断转化而来。通俗的说就是后天成长过程中对身心世界的不断认知而形成的浅表意识能量。这个认知就是所谓地魂能量(对时空环境的认知),天魂能量(对抽象道理的认知),这些认知不管正确与否都以自我的认知为中心。也都是为这个自我而服务的,因此就部分的转化为人魂能量了。其功能是籍以支持形成这个人一生肉身活动的能量(魄)和浅表认识。而这个浅表意识也将随着这个人生命的消亡而逐渐衰减最终消亡(人死识亡)。不会跟随下一期生命去参与轮转。所以下一期生命里就不会保留这些浅表意识,表现为不认识下一期生命的人事物。但是会有一些深刻经验残留在元神中对下一期生命产生影响。这个经验也即是佛家所谓的“业”了。那么这个佛家称为“业”的能量就是“生命旋回理论”中讲的“上一期生命留下的痕迹”。在《人生观》里是否就是人魂转化为地魂的能量呢。我还要再详细研究 一下,目前我初步认为这个应该是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天魂、地魂、人魂本身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所以你硬要把人魂看做独立的一个能量体是有问题的。这样就产生了是否超生的问题。这是你一个思维盲点。根据《人生观》的表述:人魂其实就是佛家说的“身见”那部分信息所携带的能量。比如说一个植物人他的天魂和地魂能量都不起作用了,主要就是靠人魂能量支持着生命的体征。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魂走了但魄还在。其实三魂的主体是地魂这已经说明问题。那就是说主体就是对“自我”的执着。那么这个“我见”就是地魂能量携带的主要信息了。既然有“我”,必然同时会有与“我”相对应的“我所”——这就是对肉身和空间地域的执着。这几乎是同生同在的。《人生观》中以地域空间能量来定义地魂,我想和他整个视角偏向于物性的表述有关。这是天华哲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决定的。就好像《生物仪器说》把生命体定义为物性的生物仪器一样。这个是因应物理学为基础的科学时代的认知习惯。也可能是为了纠正传统宗教把客观的大千世界过度的作人格化的表述造成的逻辑矛盾。把宇宙的产生也表述为有一个主观的力量创造的结果。这是一个很大的“常”见。是和宇宙产生的事实不符合的。所以用物化的表述和认知更接近现代人所认为的“客观事实”。宇宙的产生就是大道规律的作用。而这个规律是没有任何个体意识的主观因素的。生命的本源和宇宙是一体,而宇宙不是“上帝”和“神”或其他任何神秘力量创造的。他本来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有其本然固有的客观规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所以不存在最后上哪去了的问题。所有问题追根朔源到了终极层面就没有来去、没有生灭了。佛家所有对这些问题的描述都是人格化的,终极意义上总给人以有个地方可去的误会。但是不这么表达又会使人落入断见。认为那就灭亡了。什么也没有了。然而相对意义上还是有来去的。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佛也不回答这类问题。只有到那个境界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是没有来去、不生不灭的。而你的困惑其实就是在这里。担心以后最终修到哪去了。这其实是我见坚固的表现。生怕这个假我没有了依靠。其实这就是妄想。这就是执着带来的烦恼。你不思考这个问题,你不是也没消失吗?那么你修炼到任何时候只要自己还知道自我的存在,只要不断地保持自己能量的增长,那不是也不必担心他去哪了是不是?因为有能量必有储存的信息,有信息必有所携带的能量。到哪里去是根据所储存的信息决定的。而积极的信息必然含有向上的能量。量级到了自然会有同频共振的信息相应。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彻悟。我们应该更多的在实修上下功夫。理论问题要和实修相适应,这样才会真正领悟理论的真实含义。否则到这里就会绕头了。解行相应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所有这些理论都是解释同一个现象的。角度不同而已。都有方便的说法。不要太过僵死的去理解。那样会钻进死胡同的。对修学无益。修上一段再来领悟,或边修边悟这样就会好一些。
《人生观》从能量的角度来阐述生命现象,从理论建构上就是有意识的忽略主观。把主观意识处理为能量所含的程序和指令。区别于佛家唯识理论从主观的神识上来描述生命现象的逻辑起点。这样才能解决唯识理论始终不好解决的终极问题,从神识上立论反而更多的强化了生命对自我的执着,虽然最后也以“阿赖耶识如瀑流”的比喻破除了这个神识概念。然而也慨叹“我于凡愚不开演”。就是说一般人还是很难和他讲明白。而在《人生观》中的“自我”是不确定的。以能量为逻辑起点,这里面的“自我”是被弱化了的。他可以在三魂中的任何一魂中起作用。比如在人魂能量起作用的比例大的时候就表现为对肉体生命的执着,延伸到社会群体就是对血脉相续的执着。在地魂能量起作用的比例大的时候就表现为对地域空间的执着,延伸到社会群体就是对“自我”以外的人事物的控制欲望。天魂能量起作用的比例大的时候就表现为对于精神享受的执着。延伸到社会群体就是各种艺术和政治、哲学、宗教等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追求。在哪里起作用就以那个部分为“我”的存在。但是因为生命体最坚固的执着是以对"自我"的执着为最重。这个“我”包括“我所相对的空间”。所以他是轮转的主体。其实这个轮转的主体也是假的。但是他又是很难打破的。所以修行的全部内容就是破“我执我见”。有“人我”,有“法我”。而《人生观》从一立论开始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对于轮转的主体解读为能量。目的就是想从哲学上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在佛家理论中到了终极问题时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佛家一方面破“我”,另一方面又立着“我”,所以就有了最后如来灭到哪去了的问题。甚至于有人坚持要佛给予回答。否则就长跪不起。这个时候佛很为难了。就给他打个比喻说:好比一堆柴火燃烧就看到火苗了。那么火苗的存在是因为柴火能燃烧的本质属性,柴烧尽了火苗子就灭了。是能量释放的方式,能量释放完了,你偏要问火苗子是向东灭了还是向西灭了,到底灭到哪去了?我怎么回答你呢?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应该存在呀?这就好像你一定要问三魂合一是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一样。既然三魂合一那么就不存在地魂和人魂单独存在的问题。那么还没合一之前轮转的主体会永远不停地旋回下去。而以地魂为依托的人魂和天魂能量则不存在超生与否的问题。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主体,没有独立轮转的功能(再生人现象的特殊条件下也是和地魂同时轮转的,同样是以地魂为主体的参与)。一旦他们所依托的肉体和地魂离开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么他们就回到本来的原处——宇宙空间了。而且由于没有独立属性,所以是“散布在宇宙空间每一个角落”。而不会像地魂能量一样有超升与下降之说。因为他们本身没有“我”的概念。
我知道你会说:那怎么会又有谁是某某佛再来,谁又是观音菩萨再来等等之说。这就是佛家理论比较绕头的地方。既然说佛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的。怎么又说他还会再来呢?这在理论上就有了逻辑矛盾。每每到这里就让人产生歧义。所以佛教分了那么多宗派各执一词。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发生的分歧。其实用师父的理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现象。也就是我们的“生物全息能理论”。就好像你在电视机里看到观音菩萨的形象就说是观音再来了。但是当你关掉电视你说观音到哪去了?这会不会很荒唐啊?生物仪器说则把这种生命现象处理为一种信息再现,这样就不用回答信息发生作用后到哪去了的问题。这个信息是全息并载有能量的,你这个仪器把它放大到什么程度他就显示出什么功能现象。这个现象不过是能量的作用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只有能量的作用存在。但是在电视机中的图像声音又都是和真人一样很逼真的。但却没有现象本身的永恒。有信息有能量就可以显示出不同的功能状态。这个能量的作用是永恒的。这就是《金刚经》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道理。生命现象亦是如此。他只不过是天魂地魂人魂能量的作用而已。现象本身不是永恒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忽略这个作用的过程,因为毕竟能量的聚集与释放是存在的,只有地魂能量由于携带有太强烈的“我见”的信息所以不停的聚集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进行轮转。在不同的轮转过程又招感着不同的人魂或天魂能量的参与。但是并不会一直带着同样的人魂或天魂能量参与每一次轮转。或者说每一次轮转后才有不同于上一期生命的新的人魂和天魂能量参与进来。如果下一次轮转是衰减后的轮转那么就是部分地魂能量转化为人魂能量丢失掉了。那么这个地魂主体必然会在下一期轮转中更多的招感人魂这种低频率能量来参与当期运动。这就是堕落了。如果下一次轮转是能量增加后的轮转那么就是地魂能量转换为天魂这种高频率能量存在那了,这个地魂主体必然会在下一期轮转中更容易招感天魂能量来参与当期运动,这就是生命超越了,这是因为频谱频率相近的原理。然而这是在正常没有干扰的情况。如果发生其他信息干扰(比如做了大奸大恶或者形成了对某种外物强烈的贪爱执着),那么原则就是强者先牵——虽然天魂能量较多也可能因对于负面信息放大功能较强而导致能量下降而堕落。反之(比如做了大善或者精进修炼),虽然人魂能量较多也可能因为对正面信息放大功能较强而造成天魂高频能量增加而上升。总之,天魂和人魂都是临时参与地魂活动。不参与轮转的。至于天魂直接摄取地魂人魂的特殊情况例外。而且每一次参与的比例和程度都不一样。都和地魂的感召有关。都和信息的接收与放大有关。
以上只是粗浅的认识,思考尚不一定完全成熟,更深的思考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
[12/13/2012 4:43:58 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