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王亭芳
1/2/2013 2:27:30 PM
标题
内容
宪政民主才是富国兴邦之路 “这世上有村庄的地方便有人,有人的地方便有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2013年十三亿中国人,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中央如是说。 如果,今天这路宽敞明洁,给人带来方便快捷,繁荣理想的生活;这条路能真正拉近人与人,官与民,心与心的距离,并直通每一颗跳动的心脏,营造出一种诚实守信,没有歧视,没有阴暗,没有高低贵贱的优良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和谐也罢。遗憾的是:这条路崎岖坎坷,险象环生。这条路上“人”“神”纠结千年不停,官民本位倒置,权力长期垄断在一小部分“英明”、“伟大”者的手中,他们享受人治的显赫和快活,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只发生在君、臣之间,党意重如泰山,民意轻似鸿毛,“法”更多只是一种美丽的装点,“大一统”的政治常纲取代了法的意志。在这条路上,培育了无法计数的“表叔”“房叔”“雷叔“……,他们豪取掠夺国家资财,挥金如土,荒淫无度。这是一条人治的路,一条延续了好几千年,围绕着人治的金字塔延绵不绝、封闭僵化的老路。 不开拓一条新路,无疑将亡党亡国,改旗易帜无疑是一正确的选项。改旗易帜未必都是邪路,关键的改什么旗,易什么帜。封闭的旗该不该弃?僵化的帜要不要易?那条路已经被证明不可再走了,那么改旗易帜,走出一条造福人民的民主宪政之路有何不可呢?不走又如何验证它就是一条邪路?中国的老大哥——苏联改旗易帜了,东欧社会主义诸国也都改旗易帜。事实证明,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改旗易帜并非是一条邪路,改举民主大旗,树宪政之帜就可能是一条富国兴邦的正路。当然,对于一个曾经至高无上,拥有绝对权力的党来说,改旗易帜的确是一条不确定的路。民主法治的完善,人民主权的回归,必然导致垄断国家主权的“党意志”的弱化,一党利益的根基遭受破坏,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有制度上的保障。党、国分治,邪了党,正了国,损了凤凰,利了百鸟。“主权在民”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在民主法治轨迹上健康发展康庄大道。从这个意义上看,改旗易帜利国、利民,不是邪路! 很多历史证明,不改旗易帜也可以避免亡党。1937年8月25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改旗易帜为中华民国第八路军,归蒋介石委员长领导指挥,8年后,从3万人发展到100多万,为夺取江山积淀了丰厚的资本。70年代末期,中共举的还是毛泽东思想大旗,但却树起了“改革开放“的帜,经济的飞速发展,不能不承认是仰仗了邓小平的”易帜“。90年代初期,有人不想再树改革开放的“帜”,老邓一气之下,拄拐南方巡深圳,并跺脚怒叱“谁不改革谁下台”。中国“改革开放“的帜才扛到了今天。台湾的民主宪政改革也是发生在80年代中期。蒋经国在台湾并没有改中国国民党的旗,而是树起了“民主宪政“,告别独裁,实现三民主义”的帜。人们看到了宝岛台湾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中国国民党没有亡,台湾的经济没有垮,相反,民主宪政已经根植在中华民国每一人的心里,政党轮替的民主机制日趋完善。 如今的中国大陆,封闭僵化的老路走不得,改旗易帜唯恐是邪路。那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实现“十年奔小康“的经济目标,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才能避免成为徒托空言?可以肯定,现行的政治体制封闭僵化,特别是长期以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党治国”的恶瘤,党权大于法权,党权凌驾宪法之上的制度性弊端,导致权力制衡机制形同虚设,腐败横行,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别不断扩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力遭到遏制。如果不告别这条封闭僵化的老路,不从党治走向法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最终会走入死胡同。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瓶口,政治体制改革的落后加大了经济发展的压力,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也源于政治体制的落后。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要社会更加稳定和谐,政治体制的变革势在必行。“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论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族都不可能例外。诸多的事实证明,一党对政府行政权力的绝对垄断,主掌社会公共资源的绝对分配权,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和民意的信任过滤,官僚腐败渗透于庞大的行政体系中,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障碍。 千条路,万条路,告别封闭僵化的老路、推行民主宪政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明确国家权力的主体,规范执政党的权力范围,并把政党权力关进法的笼子,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体制和对政党违宪的惩处机制,主权在民的意志才能真正体现,以党治代替法治的现实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王亭芳 2013年元旦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