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匹夫
9/3/2012 7:35:44 PM
标题
内容
一、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渊源——中国的阴阳学说。 辩证法规律作为支配万事万物运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无时无刻不在向人类昭显她的客观真理性,古今中外的人类对其都曾有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探索和揭示,并形成了各自的认识体系。例如古代西方的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源自《易经》、《道德经》等经典的阴阳学说,都是古代人类关于辩证法规律的认识体系。这些认识体系都给了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创始人——黑格尔以巨大的启发,成为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得以创立的基石和渊源。 不可否认,古代西方诸如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的辩证法思想都曾给予过黑格尔以深刻的影响,他们无疑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得以创立的重要渊源,对此,黑格尔本人也曾做出过充分的说明;但是必须说,由黑格尔创立的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渊源,却是中国的阴阳学说。论证如下。 (一)、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加以论证。 众所周知,由黑格尔创立的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是一个关于辩证法规律的成熟、系统的认识体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之所以是成熟、系统的,以下两个方面是其重要的标志: 1、黑格尔明确揭示了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即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并将这种关系高度抽象概括为“矛盾”范畴。 虽然古代西方的辩证法家都曾运用各自的语言对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进行了述说,如赫拉克利特说:“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又如亚里士多德说:“实体不仅能在数目上保持单一,而且能容受相反的性质,如某个人,在数目上始终是同一个人,但他有时白,有时黑,有时发热,有时发冷,有时行善,有时行恶”,但观察这些述说可以发现,他们对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还都停留在对具体事物的描述的阶段,而缺乏提炼和总结,缺乏明确清晰的揭示,更不必说进行高度抽象地概括和归纳,形成为概念,从而升华到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的高度了。这说明,他们对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的认识,还都处于尚且稚嫩的探索阶段。 中国的阴阳学说则不同。为了利于论证,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的阴阳学说。 将中国的阴阳学说称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辩证法思想毫不为过。最早阐述“阴阳”思想的《易经》据传是由上古时期中华文明的始祖伏羲发现和创立的,对《易经》做出进一步发展的周文王则是有据可考的,他生存的年代为公元前十二世纪,最后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对《易经》做了进一步地综合和补充,最终形成流传至今、影响中外的这种形式。 中国阐述阴阳思想的典籍可谓浩如星辰,其中最著名的经典有《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建立在这些经典基础上的阴阳学说,成为整个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她贯穿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长盛不衰;并且她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智慧瑰宝。 什么是“阴阳”呢?“阴阳”是古代中国人对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统称。日光的向背是一种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面对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阴”,“阴”和“阳”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因此,古代中国人将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统称为“阴阳”,即是借用这种符合对立统一关系的自然现象来代指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传统的阴阳学说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平衡等基本思想。阴阳对立指的是双方的对立性、斗争性,阴阳互根指的是双方的同一性;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指的是阴阳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和性质的互相转化,接近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量变质变规律;阴阳平衡则是指事物的发展趋势以及事物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可见,中国的阴阳学说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一样,都已经超越了对具体事物描述的阶段,都对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进行了提炼和总结,明确揭示了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且都对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进行了高度地抽象和概括,形成为简洁的概念(一个为阴阳,一个为矛盾);他们都已经脱离了稚嫩的探索阶段,是对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所具备的各种规律的直接阐释。因此,他们都是关于辩证法规律的成熟、系统的认识体系。 由此可知,将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明确揭示并形成概念,并非是黑格尔的首创和独创,而是早已有成熟的体系可资借鉴。古代西方的辩证法思想和中国的阴阳学说,虽然都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形成的渊源,但二者一个还处于稚嫩的探索阶段,缺乏对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的明确揭示,一个则明确地揭示出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并将其高度抽象概括为概念,因此,从对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进行明确揭示和形成概念的角度,中国的阴阳学说才是由黑格尔创立的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真正渊源。 2、黑格尔揭示出了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该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源。 黑格尔不但明确揭示了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矛盾),他说:“一切事物都自在地是矛盾的……这个命题比其他命题更加能表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而且他还揭示出矛盾之所以是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的一个重要原因:“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即是说,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源。 黑格尔对“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源”的揭示,和他对“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明确揭示一样,都被看作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最高成就。二者亦是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精髓所在。与前者相同,黑格尔揭示的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源”的思想,亦非黑格尔的首创和独创,同样早已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可资借鉴,而且这个成熟的思想体系同样就是中国的阴阳学说。 《易经》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一阴一阳之谓道”,“谓”是“称为”的意思,“一阴一阳”称为“道”,“道”是什么呢?“道”是“规律”的意思,在这里则是指支配万事万物生成、运行、发展的总规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是支配万事万物生成、运行、发展的总规律。 《易经》中还有一句话:“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为“阳”,“柔”为“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阴和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 《黄帝内经》中表达得更为直白些,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语意是一目了然的,不再作过多的述说。 《荀子.礼记》中有:“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古人称“阴阳”为“二气”),类似的论断在中国古籍中可谓举不胜举。可见,“阴阳是支配万事万物生成、运行、发展的根源”的思想是中国的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思想。 对于中国阴阳学说的这一基本思想,黑格尔是有着清晰地了解的,这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明白地反映出来。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的中国哲学部分,在“易经哲学”一节中,他说:“那两个基本的形象是一条直线(—,阳)和一条平分作二段的直线(--,阴)……它们是一切事物的原则。 黑格尔称“阴阳”是一切事物的“原则”。黑格尔对“阴阳”的这种称谓,在接下来他对中国道教哲学的评论中继续延续着。在“道家”一节中,他说:“‘道’(理性)的成立是由于两个原则的结合,像易经所指出的那样”,这里所说的两个“原则”即是指“阴”和“阳”。后面在解释老子《道德经》的名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时,将“阴”解释为“黑暗的原则”,将“阳”解释为“光明的原则”。那么,黑格尔所称的“原则”是什么意思呢? 在“道家”一节的临结尾处,我们可以得到黑格尔对“原则”含义的明确揭示。他说:“在道家以及中国的佛教徒看来,绝对的原则,一切事物的起源、最后者、最高者乃是‘无’。”显而易见,黑格尔所称的“原则”,即是指支配事物的根源性力量或决定性力量。黑格尔称“阴阳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即是说“阴阳是支配一切事物生成、运行、发展的根源”。 由此证明,黑格尔对中国阴阳学说的这一基本思想是有着清晰地了解的。 将“支配事物的根源性或决定性力量”称作“原则”,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习惯用语,他在自己的辩证法体系中也有着类似的应用。例如,他说:“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这里的“原则”即是“支配事物的根源性或决定性力量”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源”。 古代中国人认为“阴阳是一切事物的原则”,黑格尔则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而“阴阳”和“矛盾”不过是古中国人和黑格尔对“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分别的统称罢了。因此说,二者都认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整个世界、万事万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由黑格尔创立的新“原则”——“矛盾”和由中国古人创立的古老“原则”——“阴阳”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血缘传承关系呢?我想,答案应是不言而喻的。 古代西方的辩证法思想则没能明确揭示出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来。例如,亚里士多德在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源时,虽然认识到在事物内部存在着推动该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动变之源”,他称其为“潜能”,但他对这个动力根源的具体内容却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再如,被称为“晦涩哲人”的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战争是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这些语句反映了赫拉克利特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的探索和揭示。但观察这些语句,一者,其语意正如大家对赫拉克利特的称谓那样是晦涩不明晰的,需要费力去揣度,二者,虽然赫拉克利特也揭示出某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即赫拉克利特所称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但他对相互作用的主体还缺乏准确的认识和揭示,还不能准确认识到: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也就是说,虽然古代西方的辩证法家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都曾做出过一定层次的探索和揭示,但遗憾的是,都没有能够准确地揭示出来。因此,正如前面所说,古代西方的辩证法思想尚都处在稚嫩的探索阶段,还都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 因此,从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进行明确揭示的角度,中国的阴阳学说才是由黑格尔创立的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真正渊源。 如前所述,黑格尔对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明确揭示,以及他对“矛盾是推动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的揭示,被认为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就,二者亦是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精髓所在;他们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之所以成熟、系统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古代西方哲学中缺乏明晰地揭示,在中国的阴阳学说中却能找到明确清晰地揭示。因此说: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真正渊源,是中国的阴阳学说。 以上为从理论的角度对本节论点的论证。 (二)、从史实的角度进行论证。 1、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创始人黑格尔所处的时代背景。 (1)、时代背景。 黑格尔出生于1770年,即十八世纪的后期。众所周知,十八世纪是中国文化影响欧洲的最鼎沸时期,当时的欧洲,中国元素充斥于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从物质生活到思想文化,中国元素几乎成为当时欧洲社会的时尚标志,中国在大多数欧洲人的心目中是一个优秀的模范国家。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欧洲历史上,从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被称作“中世纪”,在这段漫长的时期中,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各国都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文化,各国也都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基督教会拥有着极高的权力。不可否认,基督教对于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的发展曾经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使得基督教信仰逐渐沦为统治者统治、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锁,他使人民不思进取、不思反抗;中世纪欧洲的神权统治使人类的理性受到压制,思想受到禁锢,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表现出极大的消极后果。 欧洲航海业的日益发展促进了欧洲同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和沟通,中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其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来华的欧洲商人促进了中西之间的物质交流,而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则促进了中西的思想文化交流。欧洲传教士抱着在中国弘扬发展基督教的目的来到中国,他们在带来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较为发达的科学技术,并且将中国的思想文化带回西方。 在欧洲教士纷纷来华传教的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与欧洲相比,更加地强大。关于这一点,与传教士交往密切的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大哲学家莱布尼兹在其出版的《中国最近事情》一书的卷头语中有明确的阐述:“我们从前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世界上有凌驾我们的民族存在,却是事实上,我们却发现了中国民族了。”以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作为主要媒介,一个强大而优秀的中华帝国逐渐展现在整个欧洲面前。 欧洲传教士还将中国的思想文化带到了欧洲,他们将众多的中国典籍翻译成欧文,在欧洲广泛地流传。相对于欧洲人来说崭新的思想文化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在经历了如此漫长时期的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后,欧洲早已成为基督教文化的一言堂,任何有悖于基督教义的思想文化都会被认作异端邪说而遭受残酷打压。传入欧洲的中国思想也难逃被基督教会猛烈抨击的命运。 基督教文化的本质是“神性”文化,因为他主张世界上存在一位至高无上的、万能的神或称为天主,主宰着世间的一切,在全知全能的神面前,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渺小无力的,因此主张人类只有全心全意地皈依于神的庇护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而任何依靠自身的微不足道的理性、理智来把握命运的企图都是徒劳无功的。 中国思想则不同。她是中国人运用自身的理性、理智对宇宙、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她用自己的实践主张,人类应在运用自身的理智认识宇宙规律的基础上,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因此,中国思想是不依赖神之主宰而依赖人之理智的“理性”文化,她周身闪耀着璀璨的理性光辉。 当被长期禁锢在神性光环之中的欧洲民族遇见了中国思想的理性光辉,昏昏沉睡的理性被唤醒了。中国思想的理性光辉是如此地灿烂夺目,又有如此强大的帝国作为依托,对欧洲思想带来的巨大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尽管欧洲教会不断地抨击、打压,却难以阻挡理性复苏的潮流在整个欧洲社会的汹涌激荡。中国思想推动了欧洲社会的理性探索之风,欧洲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卓有成就的学者,其中不乏一些大学者,如德国启蒙运动的元祖莱布尼兹,法国的伏尔泰等,是直接受了中国思想的影响的。可以这样说,中国思想对于欧洲实现理性的复苏起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促进了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推动了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 理性的复苏不断撼动着欧洲神性的至高无上的坚固地位,也使欧洲神权至上的体制不断地发生变革。他打破了禁锢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解决了欧洲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源,从此欧洲社会开始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对不同思想文化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宽容。 中国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欧洲一天比一天受欢迎。物质方面,有著名的“罗柯柯运动”和园林运动,中国的陶瓷、漆器、丝绸、绘画等在欧洲炙手可热,成为时尚的标志,中国的园林艺术成为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学习、模仿的榜样;精神方面,中国的戏剧、皮影戏等倍受欢迎,介绍中国的书籍极其畅销,最重要的,研究、学习中国思想文化的风气在欧洲日益兴盛。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程度达到了最鼎沸的状态,以至于中国元素成为了当时欧洲时尚的风向标。 关于这段历史,中外许多学者都有著述加以介绍,我在这里推荐中国较早介绍这段史实的朱谦之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该书引用史料翔实充分,论断精辟深刻,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黑格尔生活的年代为十八世纪的后期到十九世纪的前期,虽然这段时期是中国文化影响欧洲由盛而衰的转折期,但沸点刚过,余热犹存,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黑格尔作为欧洲学界的一分子,要想不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 (2)、黑格尔本人的情况。 从黑格尔的生平可以看到,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学府的环境中度过的。自1780年黑格尔十岁时在斯图亚特文科中学求学开始,至1829年黑格尔开始任职柏林大学校长止,中间只有1793年到1800年做了七年的家庭教师,其余的时光都是在各个学府中度过的。学府是思想文化汇聚的中心,尤其在科技条件尚落后的过去,更是如此。在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的时代,学府中也必然汇聚了大量的中国的思想文化,因此,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位长期浸染在学府氛围中的大哲学家,丝毫没有受到过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 据威泰福格尔在其《黑格尔的中国观》中阐述:“黑格尔能具体地知道中国的事实,完全靠着法国耶稣会士的工作。黑格尔曾经阅过十三大本中国皇帝通览——《通鉴纲目》,他又读过百科全书中耶稣会教士所搜集之《中国集览》,其所得的成绩,较诸片段的政治上的记载更多。在此种《集览》中所搜罗之古代中国文献的翻译而外,黑氏更备有其他各种翻译。他看过自己所说的莱麦撒所翻译的中国《玉娇梨》这本小说。 黑格尔借着这种种巨量的参考资料,自己感觉着有了不少的知识上的培育,我们现在确已十分认识中国了。我们已有了中国文学和它的全部生活,以至它的历史之深切的知识。”可知黑格尔对中国思想文化是有着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的。 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了解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清晰地反映出来。如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在《历史哲学》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等等,都揭示出他曾对中国思想文化进行过深入地研究。 2、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本质——阴阳学说,用现代哲学的语言称为辩证法。 前已有述,阴阳学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我们在这里将对此做充分地说明。 《易经》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经典,相传最早是由中华始祖伏羲创立的,众所周知,《易经》的中心思想,就是用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因此可以说,自中华始祖伏羲创立《易经》始,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阴阳学说。 《易经》的阴阳思想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不间断地传承着。西周时周文王又对《易经》做了进一步地发展。到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涌现出了诸子百家,其中有很多学派如道家、阴阳家等都是直接研究阴阳规律的。 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虽然没有被后世的统治者树立为正统的国家指导思想,但这并不妨碍她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最终成为影响中国的三大主要思想(儒、释、道)之一。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深刻揭示阴阳规律的经典,为国人代代传颂、研习;传入世界后,又启迪世人无数,成为翻译成外文的发行量第二大的经典(仅次于《圣经》)。 再看后来被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儒家。虽然儒家并非直接研究阴阳规律的学派,却对中国的阴阳思想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由于儒家的创立者孔子,在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研究《易经》,喜欢到了“韦编三绝”的程度。孔子为《易经》作传,称为《易传》,是解释《易经》的经典,从此《易经》和《易传》结合在一起,成为《易经》的最终形态,流传至今,并影响世界。因此,孔子成为《易经》这部最早的阴阳思想经典的编著者之一。 在儒家被立为正统的国家思想后,《易经》便成为众多的儒家经典之一,且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群经之首,成为中国学者都必须学习研究的教科书。因此,儒家为中华文明的根基——阴阳思想的传承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看,阴阳思想的应用贯穿古今,遍及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政治、经济、军事、医药、建筑、艺术、历法等等,无不闪耀着阴阳思想的灿烂光辉。因此,将阴阳学说(现代称为辩证法)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3、总结。 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创始人黑格尔处在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的时代,其思想难以避免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黑格尔不愧为一代哲学大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犀利、敏锐的思维能够准确把握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阴阳辩证的思想,并将其拿过去,发展成矛盾学说,奠定了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基础。 (三)、简要的总结。 以上为从理论和史实两方面,对本节论题的论证。 虽然黑格尔本人并没有公开承认过他的辩证法思想受到了中国阴阳学说的影响,相反说自己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是受赫拉克利特的影响,他说:“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但我们从上面理论和史实两方面的分析可知,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和中国的阴阳学说,一个是尚处于稚嫩的探索阶段的不成型体系,一个是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一个是被古代少数哲人探索着的思想,一个却已经上升到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层面,被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适逢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阴阳学说遂远渡重洋影响欧洲,为敏锐的思想者黑格尔所捕捉,成就了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雏形。我们从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做出判断,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的阴阳学说。 众所周知,黑格尔对中国文化持整体上贬低的态度,这其实反映了黑格尔的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情结。这种情结很多民族都存在,也包括中国,它是人类自负或自大的人性缺陷、弱点的表现。黑格尔对自己哲学的地位的过分夸大,以及他对德意志国家地位的过分夸大,都反映出了黑格尔自负、自大的人性弱点。 很多学者都曾就黑格尔的思想为受中国文化影响进行过论证,例如《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的作者朱谦之,论证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受中国古代经典《大学》影响而作。更有人明确指出过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渊源于中国。如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一位穷其大半生致力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学贯中西、享誉世界的大学者,在他的《今日中国的过去》一文中说:“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由耶稣会士介绍到西欧,经过马克思主义者们的一番科学化后,又回到中国。”意思就是说,现代中国普遍奉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本就是中国本土的东西,后来被传教士们带到了欧洲,马克思主义者并非这种思想认识的发明创造者,而只是对其进行科学化改造者。辩证唯物主义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调和的产物,其中的“辩证法”指的就是由黑格尔创立的“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学说”。李约瑟的这段话明确指出了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渊源于中国。又如张宏宝先生在他所著的《麒麟哲学导读》一书的《生命起源与运动规律》一章中,对黑格尔创立的矛盾学说“三大规律”为来源于“老子七律”等中国阴阳学说的揭示。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多多搜集阅看。 我则从以上两方面加以论证。 (四)、黑格尔的历史功绩。 通过上面的论证可知,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他在中国的阴阳学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改造而成,黑格尔的“矛盾学说”其实就是中国的“阴阳学说”的演变,因此,黑格尔只能算是人类成熟、系统的辩证法思想的传承者和改造者,而非创立者。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被列宁称为是他“天才地猜测到”的,实是一种误解。 黑格尔虽非这种成熟、系统的辩证法思想的创立者,但他却将这个源自东方的成熟体系经过自己的改造以后成功地传承到西方,而这正是黑格尔的伟大历史功绩。这个来自东方的成熟、系统的辩证法体系——“阴阳学说”实是人类对宇宙真谛的认识的精华,她被黑格尔敏锐地发现,并改造成自己的“矛盾学说”,使中国的“阴阳学说”以一种新的面目在西方得以广泛传播。黑格尔因其巨大的声望而使他的辩证法体系——“矛盾学说”得以在西方广泛流传。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发现了黑格尔的“矛盾学说”的价值,他们将之从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提取出来,并加以提炼和总结,发展和完善,归纳成了矛盾学说“三大规律”。至此,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基本形成,辩证法思想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在黑格尔的影响日益衰退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在西方继续传承着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学说”。这样,来自中国的人类认识的精华——“阴阳学说”经过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传承后,在欧洲以“矛盾学说”的形式大行其道,大放光彩,为未来人类思想的大统一、大融合做了铺垫,其中尤为功绩卓著的,是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鼻祖——黑格尔。 前已论述,辩证法规律和唯心、唯物主义的主张是矛盾对立着的,不论是黑格尔主张的客观唯心主义,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坚持的唯物主义,都不符合辩证法规律。他们在坚持辩证法思想的同时还坚持唯心或唯物主义的现象,反映出,虽然他们都认识到了辩证法规律的普遍真理性,但由于对辩证法规律的认识尚不能做到真正地清晰、透彻,因此尚不能完全正确、自如地运用辩证法规律去分析处理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二、完善的辩证法规律——阴阳根本律。 (一)、阴阳学说是较完善的辩证法规律。 如前所述,辩证法规律作为支配万事万物运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古今中外的人类都曾以各自的方式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揭示。古代西方的辩证法家们(如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的思想虽然处处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灿烂光辉,但从总体上看,还都处于对辩证法规律的探索阶段,尚不能形成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发源于中国的阴阳学说,则是中华先祖创立的关于辩证法规律的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她是中国贡献给全人类的智慧瑰宝。通过前面的论证可知,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渊源正是中国的阴阳学说。处身于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的黑格尔,凭借其哲学家敏锐和犀利的思维,准确把握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作为中国的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立了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虽然是由阴阳学说发展而来,但他与阴阳学说相比,不是更完善了,而是产生了很多的欠缺和不足。具体说来,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区别,或者说阴阳学说比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阴阳学说的分类功能是完备的,既规定了事物分类的量的区分,更规定了事物分类的质的区别。 阴阳学说作为中国的辩证法规律,同样具备对事物进行基本分类的功能,且其分类功能是完备的。“阴阳”不仅规定了万事万物都可划分成“阴”和“阳”量的两部分,而且规定了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如同日光的向背那样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尤其重要的,她规定了对立统一的两部分的属性,一部分是“阴”性的,另一部分是“阳”性的。“阴阳”本是指“日光的向背”,向光的一面为“阳”,背光的一面为“阴”,由“日光的向背”引申开去,“阴”和“阳”分别代指两大类的属性。“阳”性是指明亮的、温热的、向上的、外在的、显性的、实在的、运动的等一类属性,“阴”性则是指晦暗的、寒冷的、下降的、内敛的、隐性的、虚无的、静止的等一类属性。因此,阴阳规律作为事物的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不仅规定了事物分类的量的区分,而且规定了质的区别。这可以为我们获得正确的物质基本分类提供理论的依据。我们将在本节的第三部分中,具体地应用这一完备的分类功能获得物质的正确分类。 如前所述,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却只规定了事物分类的量的区分和分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规定质的区别。 2、阴阳学说的发展观与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不同。 阴阳学说和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虽然都认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推动该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但二者对发展观的认识也存在着诸多不同。具体地说,二者在发展观方面的不同之处,或者说,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发展的认识存在的误区有以下几点。 (1)、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片面地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部分。 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说明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发展的认识,只重视新旧事物更替时的质变部分,而忽视旧事物内的量变部分,并明确指出,事物量的增减不是发展。 我们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可知,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作为前提条件,事物的质变也就不可能发生,可见事物的量变对于事物的发展其实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这正是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观的一个认识误区。他只片面地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部分,片面强调旧的矛盾体的解体和新的矛盾体的生成,认为只有质变部分才是发展,而忽视事物的量变其实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这反映了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认识的片面性。 而阴阳学说则不存在此一方面的片面认识。 (2)、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事物实现质变的方法途径的认识也是片面的。 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的质变,必须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中的一方,通过斗争最终战胜甚至消灭另一方,才能导致旧的矛盾体解体,进而形成新的矛盾体。也就是说,在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看来,斗争是事物最终实现质变的唯一途径。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比之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运动中居于更重要的地位,并得出“斗争性是绝对的”的片面结论。 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矛盾斗争性”的片面强调是有着历史渊源的。前已有述,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鼻祖黑格尔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推崇倍至,他说:“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是强调对立和斗争的,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一切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赫拉克利特对斗争的过度强调无疑影响了黑格尔。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特别重视“否定性”的范畴,认为“这个否定的东西构成了真正辩证的东西”、“这个否定性是自身的否定关系的单纯之点,是一切活动——生命和精神的自身运动——最内在的源泉,是辩证法的灵魂”。足见其对“否定性”范畴的重视。“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否定、互相排斥的性质,可见,“否定”就意味着“对立”和“斗争”,“否定性”就类似于“对立性”和“斗争性”。黑格尔对“否定性”的重视显而易见受到了赫拉克利特强调对立和斗争思想的影响。黑格尔作为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奠基者,其对对立和斗争的重视又影响了马克思等后来人,以至形成了今天的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重对立轻统一的共同倾向,即认为:“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由此可见,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对立性或斗争性”的重视,实是西方哲学古已有之的强调对立或斗争的思想倾向的一路沿传。 中国的阴阳学说则不存在这样的偏见。“阴阳对立”即是指双方的斗争性,“阴阳互根”则是指双方的同一性,二者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无论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还是质变过程,都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的作用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斗争不是事物最终实现质变的唯一途径,而仅仅是很多方式途径中的一种。 (3)、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事物发展的方向缺乏明确、清晰的认识。 如前所述,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发展的认识是强调质变的,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战胜并取代旧事物的质变过程,但什么是新事物呢?或者说事物发展的方向是怎样的?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认识并不清晰。他认为新事物具有以下几个判断标准:一、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或必然趋势;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很显然,后面两个标准纯属主观性标准,不足为凭。只有第一个标准尚属客观性范畴,但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缺乏明确、清晰的认识,因此,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新事物的标准或者说事物发展方向的判断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阴阳学说对事物发展的方向则有明确、清晰的揭示,那就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规律”是事物运行发展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他揭示了事物运行发展的方向。揭示“阴阳平衡规律”的中华典籍有很多。 《道德经》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指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很好理解;“冲气以为和”,古人将阴阳称为“二气”,“冲气”即表示“阴阳相互冲突、作用”的意思,揭示出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根源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以为和”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即认为事物的发展趋势是事物内部的阴阳双方逐渐达到平衡和谐,“冲气以为和”即是指“阴阳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直至达到阴阳双方平衡和谐的状态”。《道德经》中的这段话既道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包括“对立统一关系”的普遍性、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等内容,又道出了“阴阳平衡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是“阴阳平衡和谐”。 《黄帝内经》中有:“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意思就是“阴阳平衡”是调整人体阴阳的目标和方向,阴阳平衡人体就会健康,也就意味着人体的发展,相反,阴阳不平衡人体就会产生疾病,也就意味着人体走向发展的反面,因此人体发展的方向就是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这段话是从人体健康的角度揭示“阴阳平衡规律”。 为何阴阳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呢? 事物内部的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行发展,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力量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只有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事物才能够正常、稳定地发展,正因为此,阴阳平衡才是事物的发展方向。 还以上面的人体为例。人体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也就是在健康的状态下才能够正常、稳定地发展;而在阴阳不平衡,也就是疾病的状态下,人体就无法实现正常、稳定地发展。《黄帝内经》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正因为此,人体的阴阳平衡才是人体的发展方向。 “阴阳平衡规律”是事物运行发展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他揭示出事物运行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之所以是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因为此种状态是事物实现正常、稳定地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以上三个方面论述阴阳学说和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发展观上的不同。 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部分的片面强调,以及认为“斗争”是事物实现质变的最终的决定性途径,又以及对事物的发展方向的认识模糊不清,最终导致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斗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过度的重视,认为“斗争性是绝对的”,使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最终成为了“斗争哲学”。 而阴阳学说则不存在以上的关于事物发展的片面认识。她既重视质变,也重视量变;既重视对立双方的斗争性,又重视同一性。并且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趋于对立双方的平衡和谐,事物只有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它才能够稳定、正常地发展。因此,阴阳学说的发展观是“和谐哲学”。 再来总结一下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与阴阳学说的区别。首先,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将阴阳学说的“阴阳”演变为“矛盾”,虽然保留了对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双方的量的规定(一分为二)和双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规定,却丧失了对双方的质的规定,因而丧失了辩证法规律的完备的分类功能,导致在对事物进行基本分类时无法确保准确无误。阴阳学说则因具备对双方的明确的质的规定,因而具有完备的分类功能。其次,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发展观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片面认识,如他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部分的片面强调,对矛盾双方相互作用中的斗争性的片面强调(应是受到古代西方哲学强调斗争的思想的影响)等。作为主张全面的辩证法体系,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判断上却经常产生片面的认识,表明了这个认识体系的不完善。这些片面认识导致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过度地强调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使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成为“斗争哲学”。阴阳学说则不存在以上的片面认识,且认为事物的发展方向是阴阳双方的平衡和谐,只有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事物才能够稳定、正常地发展,因此阴阳学说是“和谐哲学”。 因此说,阴阳学说是对支配万事万物运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辩证法规律的系统、完善的揭示,是完善的辩证法规律。中华先祖将这个规律揭示出来后,阴阳学说遂以其璀璨的真理光辉影响中国,逐渐为整个中华民族所接受,世代沿传,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医药、历法、建筑、艺术等各种社会生活领域中,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伴随着东西方交流沟通的日益密切,阴阳学说又开始以其璀璨的真理光辉影响世界。众多的西方学者受到过阴阳学说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应属莱布尼兹、黑格尔、量子力学创始人玻尔等,尤其是黑格尔,他将阴阳学说改造成矛盾学说,在西方大行其道,广泛传播。到了近现代,以阴阳学说为核心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正日趋兴盛,其影响遍布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态环保、养生保健等诸多领域中,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关于这一点,我们从《道德经》一书在世界各地的大量发行即可窥其一斑。《道德经》是2500年前道家始祖老子的著作,是一部深刻阐述阴阳规律的经典,这部中国古经典在2500年后的今天愈久弥新,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欢迎。一种思想认识能够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这彰显了阴阳学说的普遍真理性。 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虽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但他作为阴阳学说在西方的传承和演变,使阴阳学说得以以一种新的形式——矛盾学说在西方广泛传播,这为人类思想的最终统一和融合进行了有益的准备和铺垫。 (二)、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的不足之处及其解决办法。 对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来说,尚存在着不足之处,还有待于做出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他是对支配宇宙万物运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的系统、完善地揭示,但对于最广大的普通人类成员来说,要想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传统阴阳学说所揭示的完整内涵却并非易事。简言之,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不容易为广大普通人群所理解。 在普通人眼里,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是神秘和深奥的。说他神秘,如他常被用于预测,成为算卦占卜;被道家用于人体修炼,成为神仙之术;被医家用于养生祛病,成为中医。等等。阴阳学说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对于普通人来说,里面包含着太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成分,因此普通人会感到虚无缥缈、神秘莫测,不容易理解。说他深奥,是由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都是用古代文言予以表述的,因此使学者感到晦涩难懂、举步维艰,形成只有学识高深的大学问家或者理解、领悟能力超强的人才能通晓其义理的印象。 正是由于传统的阴阳学说不容易为普通人理解,使之感到神秘和深奥,产生望而生畏、可望不可即的印象,随使阴阳学说沦为高深莫测的“玄学”,使这一揭示宇宙大道的真理难以充分发挥他造福人类大众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之所以会存在不易为普通人理解的缺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个为其自身的原因,即如上面所提到的,传统的阴阳学说都是用古代文言的形式表述出来的,这种形式会使人感到晦涩难懂、不易理解。另一个则为时代的局限。我们在第三章中论述过,近现代科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他将一个原本就普遍存在着的由人类普通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即通常所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构成的世界呈现在人类面前,还客观世界以完整的面貌。但是,在科技落后的过去,由于没有近现代科技成果的支持,人类观察认识事物只能依靠自身的普通感官,因此无法准确地感知这个由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构成的世界,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神秘感。阴阳学说作为揭示宇宙万物运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既揭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运行规律,也揭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运行规律。科技落后时代的人类对阴阳学说揭示的后一类事物的运行规律及其相关的应用(如占卜、人体修炼、中医等),同样会因为自身无法感知而觉得神秘莫测、难以理解,进而对阴阳学说形成神秘、不易理解的印象。这个原因是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难以克服的时代局限,只有借助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才能将其解决。今天,借助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人类已经认识到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着的,并且其运行发展同样地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这消除了人类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长期存在的神秘感;同样地,借助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对阴阳学说的神秘感,帮助阴阳学说从“玄奥之学”转变为普通大众都能够理解和把握的“平易之学”,使这一揭示宇宙大道的真理更好地造福人类。 如何才能克服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不易为广大普通人群理解的缺点呢?著名的生命科学家张宏宝先生找到了正确的解决之道。他说:“倘若东西方文化的精华能够珠联,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能够璧合,那么必将引起人类认识上的飞跃和升华。”这里,东方文化,古代文明的精华主要就是指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阴阳学说,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的精华指的就是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张先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如果能够和近现代的科学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人类对宇宙奥妙、世界真谛的认识将获得质的飞跃。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东方文化重视宏观上的综合归纳,长于整体思辨,如阴阳学说就是中华先祖在观察宇宙万象的运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思辨,归纳总结而得的关于宇宙万物运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的认识,是中华先祖贡献给全人类的智慧瑰宝。西方文化重视微观上的解剖分析,长于局部剖析,如近现代的科学成果就是科学家们在各种局部领域中经过细致剖析而得到的相应领域中的事物的运行规律。显然,整体和局部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整体规律(如阴阳学说)即使对事物运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揭示得再精准,如果没有事物的各种局部规律(如近现代的科学成果)的具体实践的支持,整体规律就会陷于笼统、空洞,不易理解;同样地,局部规律即使对事物的某一局部剖析得再深刻,如果没有整体思辨,并不能帮助我们认清事物的真实全貌。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和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分别是人类整体思辨和局部剖析的智慧结晶,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可以为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提供有力的验证,从而消除其神秘性,而阴阳学说则可以为现代科学指导全面的研究方向和提供正确的研究方法,以纠正其片面性和盲目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帮助人类更加清晰、透彻地认识世界。 但在科技落后的过去,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是无法与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相结合的,因此,传统的阴阳学说的神秘性具有不能克服的时代局限。今天,人类获得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成就,如果我们能够将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则不但能够消除传统的阴阳学说长期存在的神秘性,而且能够使我们对世界真谛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 张宏宝先生不但成功地找到了克服传统的阴阳学说的缺点和不足的正确方法,而且成功地运用这个方法克服了传统阴阳学说的缺点和不足。他将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与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了对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的现代化的发展和完善。他化神秘为平凡,化深奥为简易,使阴阳学说从高深莫测的“玄学”转变成广大人群都可以理解和把握的“平易之学”。经过张先生发展和完善以后的阴阳学说,成功克服了传统阴阳学说不易为普通人理解的缺点和不足,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透彻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高效地改造这个世界,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因此,经过张宏宝先生发展、完善以后的阴阳学说,是更加完善的辩证法规律,张先生称之为“阴阳根本律”。下面,我们就来重点介绍一下这一完善的辩证法规律——阴阳根本律。 (三)、完善的辩证法规律——阴阳根本律。 “阴阳根本律”是张宏宝先生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人类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得到的更加完善的辩证法规律,是对宇宙大道的更加清晰、透彻的揭示。这一规律收录于张先生所著《麒麟哲学导读》中,为其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归纳起来,“阴阳根本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更加明确地指出,阴阳规律是支配宇宙万物生成、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关于这一观点,张先生在《阴阳根本律》一文的前言概述部分以及此文的第六部分(亦即结尾部分)都有明确的阐释。 2、、将阴阳规律具体应用于对“物质”、“存在”范畴的探索,并结合人类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从而得到关于“物质”、“存在”范畴的准确和完整的认识——“阴阳物质理论”。 既然阴阳规律是支配万事万物生成、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那么作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总体——物质,自然也要受到阴阳规律的支配。如前所述,阴阳规律之所以是完善的辩证法规律,原因之一是他拥有完备的事物基本分类功能,他不但规定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量的区分和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质的区别。张先生应用阴阳规律的完备的分类功能分析、认识“物质”、“存在”范畴,并结合近现代的科学成果,从而得到了关于“物质”、“存在”范畴的准确和完整的认识——“阴阳物质理论”。 根据阴阳规律,一切事物都可划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属性是“阴性”的,另一部分是“阳性”的。张宏宝先生应用阴阳规律的这一完备的事物分类功能分析“物质”、“存在”范畴,同样地将“物质”、“存在”划分成“阴性物质或存在”(以下统称为“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或存在”(以下统称为“阳性物质”)两部分。那么,“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各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张先生结合近现代的科学成果,对“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各自具备的特征分别做出了明确的阐释。“阳性物质”具备的特征为:(1)、以实在、显性的状态存在,用肉眼或借助仪器可以看到,占有空间,即通常所说的“看得见、摸得着”;(2)、其存在的方式为粒子或粒子的组合态,无论怎么分解或分割,都仍然是粒子态;(3)、其运动速度都不超过光速,以光速为上限。“阴性物质”具备的特征为:(1)、以虚无、隐性的状态存在,借助仪器都看不到,充满空间但不占有空间,即通常所说的“看不见、摸不着”;(2)、其存在的方式为波或波群;(3)、其运动速度不低于光速,以光速为下限。 以上关于“物质”、“存在”范畴的认识,是张先生对中国阴阳规律和近现代的科学成就进行有机结合后得到的结论,是东方整体思辨和西方局部剖析的智慧结晶的荟萃和融合,用张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东方文化、古代文明与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的精华的珠联璧合。如前所述,人类近现代科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他将一个原本就客观、普遍存在着的由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构成的世界呈现在人类面前,还客观世界以完整的全貌。近现代的科学实践揭示出,客观世界不仅可以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征状存在,这种存在方式都是以各种微观基本粒子为构成单位的;而且可以以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征状存在,这种存在方式即是指各种场和波(如引力场、电磁场、电磁波等)。近现代的这些科学发现为阴阳规律将“物质”、“存在”划分成阴、阳两大类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另一方面。虽然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揭示出了纷繁复杂、各式各样的物质存在形态,大大拓展了我们对物质存在形态的认识,并且也对各种单独的物质存在形态进行了细致、深刻地剖析;但对各种物质存在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则是模糊不清的,对宇宙万物的整体面貌缺乏明晰的认识。这是由于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缺乏整体思辨,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因此对宇宙万物的整体面貌尚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中国的阴阳规律作为人类整体思辨的智慧结晶,则能够克服近现代科学成就的这种局部性缺陷。可见,中国的阴阳规律与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之间是取长补短的互补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近现代科学成就的重要意义,是他为人类整体思辨的精华——阴阳规律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 张先生得到的关于“阴阳物质、存在”的认识,前两个特征比较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第三个特征则可能会引起争议。这是因为前两个特征都是应用的近现代科学成就的直接成果,而第三个特征则是张先生对近现代的科学成果做出的创造性发展。 宇宙中的速度究竟有没有极限呢?光速是不是宇宙中的最快速度?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科学界的问题。科学界比较主流的观点,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光速是宇宙中速度的极限,他们依据的理论基础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明确指出,一切静止质量不为零(即拥有静止质量)的物体,其运行速度不能超过光速。而否定观点虽非主流,却也从未消失过,有很多科学家不断寻求各种方法,如通过理论推演,或通过观察天文现象,或通过设立微观实验等,来论证超光速的客观存在。如“快子理论”的创立即为论证超光速客观存在的一个著名例子。 “快子理论”是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是对狭义相对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引申,与狭义相对论并不抵触。狭义相对论认为,一切拥有静止质量的物体其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快子理论”则对这一结论做出发展和引申:没有静止质量(包括静止质量为负值的情形,狭义相对论所说的静止质量实指正质量)的物质其运动速度都不低于光速(包括大于或等于),并据此将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分为三类:慢子、光子和快子,慢子都拥有正质量,运动速度都小于光速,光子的质量为零,以光速运行,快子质量为负,以超光速运行;并进一步将宇宙划分成“慢宇宙”和“快宇宙”,顾名思义,“慢宇宙”是指一切慢子的集合体,“快宇宙”则是指一切快子的集合体;光速是各类物质的分界线。 张宏宝先生结合阴阳规律和近现代的科学成果而创立的“阴阳物质理论”,其中也有以光速为界线,将一切物质划分成两大类的分类方法,因此,“阴阳物质理论”与“快子理论”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二者都是对近现代的科学成果的创造性的发展,与近现代的科学成果并不矛盾。二者相比较,“阴阳物质理论”更加地系统和完善 。“快子理论”仅仅抓住了物质的运动速度这一属性的不同对物质进行分类,不可否认,运动速度的确是区分物质类别的一个关键属性,但它却并非全面的和根本的属性。“阴阳物质理论”则抓住了更加全面的物质属性,除了运动速度以外,还有存在征状和存在方式,如“阳性物质”为“可见”的“粒子”,“阴性物质”为“不可见”的“波”。尤其重要的,“阴阳物质理论”明确指出了划分物质类别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阴阳性质。 另外,“快子理论”将超光速的物质称作“快子”,还带有鲜明的旧的“粒子观”的惯性思维,“粒子观”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各种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而根据“阴阳物质理论”,可见的“粒子态”是“阳性物质”的存在形式,除此之外,物质还有另一种基本存在形式--不可见的波,因此,“粒子观”是对物质的片面和局部的认识。 宇宙中的速度是没有极限的,速度的极限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发生过太多的被时人认定为“不可能”而最终变成“可能”的事例,比较著名的如制造飞行器、太空飞行、核能利用等,当这些“不可能”成为现实的那一刻,那些刚愎自负的时人(其中不乏当时的权威人士)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历史的笑柄。历史的教训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当人类运用他有限的心智去忖度广袤深邃的宇宙的真谛时,请保持谦卑恭逊的姿态,切莫象井底之蛙那样狂妄自大,否则的话,下一个沦为历史笑柄的很可能就是我们。 张先生在他的“阴阳物质理论”中特别指出,自人类产生以来便一直困扰人类、引起人类最普遍争议的“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即是一种物质,并且从它所具备的特征看,“意识”是一种阴性物质,即“意识”以不可见的波的形式存在,“意识”的运行速度是超光速的。 关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性,我们已经在前面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了充分的论证。生命科学(这里指气功和特异功能等的研究)的充分实践证明“意识”是可以直接对物体做功的,这验证了“意识”的客观存在性。我们还运用辩证法规律从理论上论证了“意识”的客观存在。 “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阴性物质,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性质。“意识”首先具有反映功能。如前所述,反映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为浅层感性反映,即感知能力,这种能力是一切拥有“意识”的生命都拥有的;一为深层理性反映,即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则必须发展水平达到人类层次的生命才能拥有。“意识”除了反映事物的功能以外,还具有直接作用于事物的功能,正是这种功能充分体现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这种能力虽然不象反映功能那样在人类成员中呈普遍、显在的状态存在,但大量的生命科学实践证明,这种功能在通常情形下以潜在的状态存在于普通人类成员中,应用正确的生命科学方法都可以将其开发出来,以显在的状态发挥作用。 “阴阳物质理论”根据阴阳规律将物质划分成“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两类,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和分离的,而是互相依存和不可分割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传统的阴阳学说称之为〞阴阳互根〞。和“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部分构成的”相类似,“阴阳物质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组异成同、共同构成的,并将由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共同构成的事物称为“复性物质”,简称“复质”,在“复质”中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传统的阴阳学说称之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等。张先生明确指出,阴阳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复质物质之间,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阴阳物质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意识”和生理器官“大脑”之间的关系。在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看来,“意识”不过是由生理器官“大脑”产生的、以客观存在作为反映内容的、并不真实存在的主观映像而已,或者说,“意识”的一切功能和作用都完全是由生理器官“大脑”产生和实现的。这种观点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意识”的反映功能,既包括浅层感性反映,也包括深层理性反映;但他却不能合理地解释客观存在的“意识”直接施加作用的功能。客观存在的“意识”直接施加作用的现象证明“意识”具有支配性和实在性,这与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是相扺触和违背的。“阴阳物质理论”则承认“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阴性物质,它不但具有反映事物的功能,而且具有直接作用于事物的功能。但“阴阳物质理论”并不否认生理器官“大脑”在实现“意识功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组异成同、共同构成的,构成事物的阴阳物质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同样地,“阴阳物质理论”认为“意识功能”是由阴性物质“意识”和阳性物质“大脑”组异成同、协同完成的,在实现“意识功能”的过程中,阴性物质“意识”和阳性物质“大脑”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以上为“阴阳根本律”的第二部分“阴阳物质理论”的主要内容。无论在理论抑或实践方面,“阴阳物质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1)、理论意义: “阴阳物质理论”使我们获得了对“物质”范畴的准确和完整的认识,并且,他还能帮助我们纠正传统哲学有关“意识”和“物质”的一系列错误认识,从而引领人类哲学步入崭新的历史纪元。 ①、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是导致传统哲学对“意识”和“物质”形成一系列错误认识的客观现实基础。 我们由第三章的论证可以推知: 一方面。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由于没有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的支持,人类无法感受到宇宙中普遍存在着的“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意识”是古人唯一能够感受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除了“意识”之外,人类能够感受到的就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了。也就是说,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使古人难以全面地了解宇宙万物的真实面貌。 另一方面。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由于没有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的支持,人类认识事物更多依赖的是主观经验。比如,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古人由于能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便确切地承认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由于给人以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感觉,难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存在,古人便认为其是不真实存在的。这便是古人的“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近现代的科学实践已经证明了古人的很多主观经验是错误的,也包括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这些错误的主观经验使古人对他所接触到的事物产生了各种错误认识。也就是说,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使古人难以准确地认识他所感受到的各种事物。 一方面,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使古人难以准确地感受到宇宙万物的真实全貌,另一方面,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又使古人难以对其能够感受到的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说,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是导致传统哲学对“意识”和“物质”形成一系列错误认识的客观现实基础。 ②、传统哲学对“意识”和“物质”形成的一系列错误认识的具体内容。 正是“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使传统哲学对其唯一能够感受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意识”形成了“不真实、客观存在”的错误认识。虽然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各自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包括“意识”者本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由于“意识”这类事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被传统哲学视为是“不真实、客观存在”的。 我们从传统哲学将虽能感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视为“不真实、客观存在的事物”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古人的“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再由“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引申开去,则可以推得“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的结论。因此,在传统哲学看来,“存在、物质”都是指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即“阴阳物质理论”中所说的“阳性物质”;“物质”等同于“阳性物质”,这便是传统哲学的旧的物质观。 由于古人无法感知到宇宙万物的真实全貌,他能够感知到的唯一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是“意识”,除了“意识”之外,他能够感知到的就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了;并且,古人的“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以及由此衍生得到的“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物质观,使古人形成了“意识”不真实、客观存在,“意识之外的事物”都真实、客观存在的认识。古人的这些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促使传统哲学形成了以“是不是意识”作为划分事物基本类别的依据、进而将世界上的事物划分成“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两大类的事物分类方法,即是前面所说的“意识”分类法。传统哲学形成“意识”分类法自认的分类依据则是事物的“是否真实存在”的性质,即认为“意识”是不真实存在的,因此分为一类,“意识之外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分为另一类。我们在前面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切地证明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从而证明传统哲学自认依据的“是否存在”的分类标准是错误的;并明确地揭示出,传统哲学形成“意识”分类法依据的真正标准是事物的“有形或无形”的性质。 “意识”作为古人唯一能够感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会使古人形成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哲学界对“意识”以及“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产生了最普遍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众所周知,“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是引起传统哲学界最普遍争论的问题,正因为此,使得这一问题最终被传统哲学界提升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高度。 由于古人认为“意识”是“不真实存在”的,而“意识之外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遂使传统哲学将“意识之外的事物”错误地表述为“存在、物质”,进而将其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错误地表述为“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显而易见,上面这一系列的传统哲学有关“意识”和“物质”的错误认识,都是由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这一客观现实基础导致的。 ③、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本是人类纠正传统哲学对“意识”和“物质”形成的一系列错误认识的契机。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揭示出了宇宙中普遍存在的 “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一方面,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将宇宙万物的更广阔的真实全貌呈现在人类面前;另一方面,他应用充分、有力的科学实践,推翻了许许多多人类习以为常的主观经验,并建立起科学的正确认识。这都为人类正确认识“意识”和“物质”以及纠正传统哲学的一系列错误认识带来了契机。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应用大量的确凿的科学实践证明:看不见、摸不着也是可以客观存在的。这推翻了古人的主观经验和物质观,从而推翻了传统哲学对“意识”和“物质”形成错误认识的依据。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发现的大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客观存在,为我们证明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提供了充分、有力的例证,这为我们纠正传统哲学对“意识”形成的“不真实、客观存在”的错误认识带来了契机。“看不见、摸不着同样可以客观存在”的客观事实,证明事物不但可以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存在,而且可以以“看不见、摸不着”的形态存在,这推翻了传统哲学形成的“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旧的物质观。 既然“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一样,都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么,将“意识之外的事物”表述为“存在、物质”便是错误的,同样地,将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也是错误的,这推翻了传统哲学对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表述方式。同样的道理,既然“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一样,都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么,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自认依据的“是否存在”的分类标准便是错误的,如前所述,其依据的真正的分类标准应为事物的“有形或无形”的性质。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揭示出,“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状态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种极其普通的存在状态,事物不但可以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状态存在,而且可以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状态存在。这样,“意识”不再象科技落后的古代那样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而成为仅仅是浩瀚的无形世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如果继续按照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将宇宙万物划分成“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两大类,就会导致将具有相同性质的“意识”和“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别,而将具有不同性质的“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和有形事物划分在同一个类别的不合理结局。也就是说,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凸显出了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的不合理,并揭示出,依据事物的“有形或无形”的性质对事物进行基本分类的方法,才是合理的事物分类方法。 ④、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没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原因。 虽然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为人类正确认识“意识”和“物质”以及纠正传统哲学的一系列错误认识带来了契机,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类并没能抓住这个借助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改正错误认识和建立正确认识的契机。原因有二: Ⅰ、传统哲学的这些错误认识太过根深蒂固。如前所述,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是导致传统哲学形成各种错误认识的客观现实基础,众所周知,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的取得只有近几百年的历史,在几百年以前的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始终处在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中,因此传统哲学形成对“意识”和“物质”的各种错误认识是难以避免的。传统哲学的这些错误认识在历经了漫漫历史长河的积淀以后,已成为根深蒂固的成见,不易改变。 Ⅱ、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缺乏整体思辨。近现代的科学成就虽然揭示出了纷繁复杂、各式各样的事物存在形态(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事物),从而将宇宙万物的更广阔的真实全貌展现在人类面前,并且对各种事物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索和揭示,以及在认识事物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开展了广泛和普遍的应用,从而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科学门类;但是,其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对各种事物的个体规律的探索和揭示方面,而对各种事物之间的整体联系缺乏清晰、深刻地综合和归纳,难以对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整体面貌形成系统、完善的认识。这是因为,正如前面提到的,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作为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的精华,他长于局部剖析,却拙于整体思辨。正是由于缺乏成熟、系统的整体思辨,才导致人类至今无法对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的整体面貌形成系统、完善的认识。如何才能够弥补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得到对宇宙万物的整体面貌的系统、完善的认识呢?阴阳规律是完善的辩证法规律,是支配宇宙万物运行发展的根本规律,亦是认识宇宙万物的根本方法,他作为东方文化、古代文明的精华,人类整体思辨的智慧结晶,能够很好地纠正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的缺陷和不足。 ⑤、“阴阳物质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在正确认识“物质”范畴的基础上,成功纠正传统哲学对“意识”和“物质”形成的一系列错误认识。 张宏宝先生运用阴阳规律的卓越的整体思辨,对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揭示出来的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进行了全面、深刻地归纳和综合,遂使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变得条理清晰、井然有序,成功地创立了“阴阳物质理论”,从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完善地揭示了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准确和完整的涵义;并在正确认识“物质”范畴的基础上,纠正了传统哲学的一系列错误认识。 “阴阳物质理论”揭示了“物质”范畴的准确和完整的涵义。他应用阴阳规律对近现代科学成就揭示出来的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进行整体思辨,将宇宙万物划分成有形的“阳性物质”和无形的“阴性物质”两大类,并根据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对两大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做出了明确地规定。他指出阴阳物质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物质组异成同、共同构成的复性物质;阴阳物质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复质物质之间,亦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阴阳物质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阴性物质”的概念、范畴,指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状态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状态一样,都是事物的最基本的存在形态,从而将一个同样广袤无垠的“阴性物质”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阴性物质”概念的明确提出,推翻了古人的“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和由其衍生得到的“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旧的物质观,将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从有形的三维视角拓展到了更广阔的无形的全维时空。 “阴阳物质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引起人类最普遍争论的“意识”,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由于“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属于“阴性物质”的范畴。这推翻了传统哲学认为“意识不真实、客观存在”的错误认识。 “阴阳物质理论”对“物质”和“意识”的上述认识,是在确凿、充分的科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阴阳规律的成熟、系统地整体思辨获得的,因此是正确的。这些对“物质”和“意识”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纠正传统哲学有关“意识”和“物质”的一系列错误认识。 “阴阳物质理论”揭示出,“物质”可以划分为无形的“阴性物质”和有形的“阳性物质”两个最基本的类别,无形的“意识”属于“阴性物质”的范畴,是“阴性物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对“物质”和“意识”的正确认识,凸显出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的不合理。如果继续按照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将一切事物划分成“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两大类,就会导致阴性物质“意识”与“意识”之外的阴性物质划分在不同的类别,而“意识”之外的阴性物质与阳性物质划分为同一类别的不合理结局。因此,“阴阳物质理论”凸显出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是错误的。 “阴阳物质理论”指出“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阴性物质”,因此传统哲学将“意识之外的事物”表述为“存在、物质”是错误的,并且将其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表述为“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亦是错误的。 我们由“阴阳物质理论”获得的对“物质”和“意识”的正确认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传统哲学将“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错误的。“阴阳物质理论”告诉我们,“意识”是阴性物质的一种,那么“意识之外的事物”既包括“意识”之外的阴性物质,还包括阳性物质;“意识” 和“意识”之外的阴性物质之间是同一种属的关系, “意识”和阳性物质之间则是不同种属的关系,由“意识”和“意识”之外的阴性物质共同构成的集合--阴性物质总体和阳性物质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在我们得到了“物质”和“意识”的正确认识之后会发现,“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混乱、不清晰的。一个混乱不清的关系又怎么能够被视作“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由张宏宝先生的“阴阳根本律”,我们可以得到“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内容,那就是:支配宇宙万物生成、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如果能够把这个支配宇宙万物生成、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搞清楚了,我们只须应用这个基本规律去分析任一事物,便可得到对该事物的正确认识。张宏宝先生的“阴阳根本律”并且明确揭示了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答案,那就是阴阳规律。张先生具体应用这个基本规律去分析、认识“存在、物质”范畴,从而得到了对“存在、物质”范畴的正确认识--“阴阳物质理论”。“阴阳物质理论”正是将基本规律--阴阳规律应用于对“存在、物质”范畴的分析、认识而得到的一个成功的应用个案。 ⑥、传统哲学对“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的普遍争论,实质是一场误解迷局;这场误解迷局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相对合理性。 在我们由“阴阳物质理论”获得了对“物质”范畴的准确和完整的认识以后,就会发现,传统哲学界对“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进行的最普遍的、旷日持久的争论,是建立在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真实全貌的错误认识或误解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说,传统哲学界对“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的旷日持久的普遍争论,本身就是人类的一场误解。 这场误解的发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如前所述,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是导致这场误解难以避免地发生的客观现实基础。在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既无法准确地感知宇宙万物的真实全貌,而仅仅能够感知无形的“意识”和“意识”之外的有形事物,又难以对其感知到的事物形成正确认识,如认为无形的“意识”是不真实存在的,“意识”之外的有形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正是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真实全貌的误解,最终导致传统哲学界对“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形成了旷日持久的普遍争论。 这场误解的发生亦有其相对合理性。如前所述,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由于“意识”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阴性物质,因此可将“意识”看作是阴性物质的代表;除了“意识”之外,人类能够感受到的就都是阳性物质了。因此,可将“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看作是“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的关系”在古代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对于其产生和延续的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此,传统哲学界对“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形成普遍争论的现象亦是有其相对合理性的。 也就是说,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真实全貌的误解,导致了传统哲学界形成对“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的旷日持久的普遍争论这一场误解。而“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被传统哲学界视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他的基础和首要问题;因此可以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传统哲学界其实是深陷在对世界的误解的迷局中难以超脱和自拔。今天,“阴阳物质理论”为我们揭示出了“物质”范畴的准确和完整的认识,从而将宇宙万物的真实全貌展现在人类面前,这消除了导致传统哲学形成各种误解或错误认识的根源。因此,“阴阳物质理论”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纠正传统哲学对世界形成的各种误解或错误认识,帮助传统哲学从旷日持久的误解迷局中解脱出来,进而引领人类哲学步入正确的认识轨道和崭新的历史纪元。 ⑦、由传统哲学的“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的相对合理性,推证“心物辩证法”观点的相对真理性。 如前所述,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以及传统哲学对“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的旷日持久的争论,是有其相对合理性的。在古代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下,“意识”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阴性物质,因此可将其视作是阴性物质在古代的代表性事物;除了“意识”之外,人类能够感受到的就都是阳性物质了。因此,传统哲学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划分成“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两大类的分类方法,可视为是“阴阳物质”分类法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的,可将引起传统哲学普遍争论的问题--“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视为是“阴阳物质之间的关系”在古代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传统哲学的“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相对于其产生和延续的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 我们由传统哲学的“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的相对合理性,可以推得“心物辩证法”结论的相对真理性。 既然“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可视为是“阴阳物质之间的关系”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对“阴阳物质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也便是对“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显而易见,阴阳物质之间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因此,“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之间也应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同生同在、共存共亡,不存在谁生成谁,谁决定谁,谁是第一位的,谁是第二位的,地位同等重要。因此,传统哲学对“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形成的一切违背辩证关系的认识,如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二元论等,都是错误的;只有将“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视为辩证关系的“心物辩证法”,才是适用于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的相对真理。 之所以将认为“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心物辩证法”称作相对真理,是因为他和传统哲学的“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一样,只有相对于过去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才能成立。今天,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揭示出了宇宙中普遍存在着的“意识”之外的阴性物质,这样,“意识”不再象科技落后的古代那样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阴性物质,因此不再能代表阴性物质,“意识之外的事物”也不再专指阳性物质,而是混合了阳性物质和“意识”之外的阴性物质在一起的一个大杂烩。此时,“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就变得复杂和混乱,不再是单纯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了;传统哲学的“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变得不再合理,认为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心物辩证法”也变得不再正确。 “心物辩证法”的这种情况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定律”。“牛顿力学定律”也是适用于一定的前提条件的相对真理,其适用的前提条件为,物体的体积不能过小,运动速度不能过快,不适用于微观、高速的情形。“心物辩证法”只有相对于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才具有真理性,离开这样的时代背景,“心物辩证法”便不再具有真理性。如果将“心物辩证法”修正为认为“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阴阳物质理论”,则是由相对真理上升为绝对真理。 针对传统哲学界普遍争论的“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张宏宝先生提出了“心物辩证法”的概念,并且张先生清晰地知道“心物辩证法”这一认识的相对真理性。这从他的“阴阳根本律”一文中可以反映出来。在其中的“存在之理”一节中,张先生明确揭示出,传统哲学所称的“存在”、“物质”实际上指的是“阳性物质”,其所称的“精神”、“思维”则属于“阴性物质”范畴(即“意识”仅仅是“阴性物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表明张先生清晰地认识到:认为“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心物辩证法”,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适用的相对真理,而认为“阴阳物质之间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阴阳物质理论”,才是在一切条件下都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 但在我们探讨“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时,“心物辩证法”的认识则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心物辩证法”的真理性和“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的合理性,二者能够成立的前提条件完全相同。在我们探讨“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时,等于首先承认了“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问题的合理性,也就等于承认了他们能够成立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心物辩证法”的认识自然是正确的。 ⑧、“阴阳物质理论”的客观真理性的证明。 由于“阴阳物质理论”是张宏宝先生在人类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运用阴阳规律的整体思辨创立起来的,因此,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可以为证明“阴阳物质理论”的真理性提供充分、有力的实践依据。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张先生引领的大规模的生命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更加令人折服地证明了“阴阳物质理论”的客观真理性。 由于“阴阳物质理论”是对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准确和完整的认识,因此他应该能够合理地解释世界上存在和发生的一切物质现象,尤其是近现代科学感到无能为力的现象,如各种特异功能现象、宗教神秘现象等。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由于长期以来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释,致使他们被厚重的神秘外衣紧紧包裹着,使普通人难以窥其端倪。 张宏宝先生的“阴阳物质理论”能够从传统的狭隘的三维阳性物质观中跳出来,引入“阴性物质”概念,揭示“阴性物质”范畴,站在全维的高度和视角,真正清晰、透彻地观察宇宙万物。因此“阴阳物质理论”能够轻而易举地解释这些所谓的神秘现象。应用“阴阳物质理论”去探讨古往今来的一切神秘现象,笼罩在这些现象周围的神秘色彩便可顿时烟消云散、迎刃而解。“阴阳物质理论”剥去了一切神秘现象的神秘外衣,还其以科学的本来面目,他化神秘为平凡、化玄奥为简易,实现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质的飞跃。 1990年11月,张宏宝先生在北京科学会堂举办了规模宏大的生命科学报告会,与会者多是中国党、政、军界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新闻界、医学界、科技界、学术界等领域的权威及知名人士。会上张宏宝先生应用以“阴阳物质理论”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公开破译了古往今来各式各样的特异或神秘现象,使众多与会者多有顿开茅塞之收获。 张宏宝先生不但应用“阴阳物质理论”成功破译了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各种特异或神秘现象,更重要的,他应用“阴阳物质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大规模的生命科学实践活动。张先生创立的中功体系,就是具体运用“阴阳物质理论”进行大规模的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实践体系,参加过学习的人员数以亿计,其身份涵盖了社会的各领域、各阶层。在这个大规模的生命科学实践活动中,不计其数的人借由“阴阳物质理论”指导的独特的方法或祛除了各种疑难病症,恢复了健康,或开发出了自身潜在的各种各样的特异功能,提高了生命层次;这个大规模的生命科学实践,将只有在过去的神话传说中才能听闻的事例变成了被今人大规模地实践着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客观现实,创造出了无数的人间奇迹。由于这个大规模的生命科学实践是在“阴阳物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其取得的丰硕和卓越的成果有力地证明了“阴阳物质理论”的客观真理性。 因此,张宏宝先生运用“阴阳物质理论”对客观现象的成功破译,和对大规模的生命科学实践的成功指导,都有力地证明了“阴阳物质理论”的客观真理性。 再来简要总结一下“阴阳物质理论”的理论意义。“阴阳物质理论”澄清了“意识”和“物质”范畴的真实涵义,将人类哲学从对“意识和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的旷日持久的争论迷局中彻底解脱出来,推动人类哲学进入崭新的纪元。 (2)、现实意义: ①、“阴阳物质理论”揭示出“阴性物质”范畴,从而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指引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从传统哲学将虽然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排除在“存在”、“物质”的范畴之外,认为“意识”是并不真实、客观存在的非物质这一事实,可以推证,“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惯常思维使传统哲学形成了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认识,也就是说,传统哲学所称的“存在”、“物质”指的就是“阳性物质”。这就是传统哲学的旧的物质观。 “阴阳物质理论”站在前所未有的全维的高度,将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划分成“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两大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出“阴性物质”范畴,从而将一个广袤无垠的“阴性物质”世界呈现在人类面前。 “阴阳物质理论”还揭示出阴阳物质之间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二者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等,又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等。并且,“阴阳物质理论”揭示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组异成同、共同构成的,即《道德经》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将由“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共同构成的事物称为“复性物质”。并认为阴阳物质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复性物质之间亦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阴阳物质理论”与传统的物质观相比较,其对“物质”的认识更加地全面和透彻,他明确地揭示出了事物的另一种基本存在状态——“阴性物质”的存在状态,从而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指引了更加广阔的全新的发展方向。人类对“阴性物质”以及阴阳物质之间的关系的充分和深入的科学研究,将引领人类文明步入崭新的历史纪元。 ②、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对非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研究和应用。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揭示出了宇宙中大量存在的阴性物质,如各种电磁场、电磁波等,并在对这些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近现代的科学实践充分有力地证明,阴性物质在宇宙中是广泛、普遍地存在着的。近现代的科学成就还证明,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阴性物质。比如现代科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热辐射现象,而热辐射的实质就是事物向外辐射电磁波。这证明了“阴阳物质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组异成同、共同构成”的观点。也就是说,近现代的科学实践充分有力地证明了“阴阳物质理论”的正确性。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虽然揭示出了大量的阴性物质的客观存在,且对这一类事物进行了广泛和普遍的应用,但是其对这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以及宇宙中各种各样事物的基本特征,则缺乏清晰、深刻地提炼和归纳,因而尚不能形成对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系统、完善的认识。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对他所发现的各种事物的认识尚停留在个别认识的阶段,尚不能对各种事物之间的整体联系形成清晰、深刻的认识。“阴阳物质理论”则是以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作为强有力的实践依据,以东方整体思辨的精华—阴阳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对宇宙万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地概括和归纳,从而得到了对宇宙万物的系统、完善的整体认识。因此,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对他所发现的各种事物的认识与“阴阳物质理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之间,是个体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作为各种个体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阴阳物质理论”提供充分有力的实践依据,反过来,“阴阳物质理论”则可以从整体认识的高度,指导现代科学更好地探索宇宙万物。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对宇宙中大量的阴性物质的揭示和应用,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通讯卫星、电台、电视台、手机、收音机、电视机等等各种利用电磁波进行通讯的设备的广泛和普遍的应用,给人类的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带来了空前的便利,大大缩小了人类之间的时空距离。人类对阴性物质的研究应用之所以会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飞跃,是由阴性物质具备的特殊性质决定的。阴性物质的特点就是充满空间、却不占有空间,其运行的速度以光速为下限等。阴性物质的快速、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决定了人类对阴性物质的研究应用会使人类生存方式发生巨变。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对阴性物质的研究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提高,的确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必须说,这些对阴性物质领域的开发应用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对阴性物质的研究和应用,还都局限在非生命领域的范围内,即主要是研究非生命事物对阴性物质的发射、接收以及实现阴阳转化等,而对生命领域的事物基本没有涉及。如果人类能够将对阴性物质的研究应用从非生命领域扩展到生命领域的话,将会推动人类的生命层次实现质的飞跃。 ③、人类对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研究和应用,能够帮助人类实现生命层次的质的飞跃。 人类对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研究应用,主要是研究人体对阴性物质的发射、接收以及实现阴阳转化等内容。这个领域的研究应用是张宏宝先生创立的生命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阴阳物质理论”是这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对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研究应用,能够帮助人类开启、发掘生命内部沉睡已久的巨大宝藏,使人类的生命层次不断得到提高,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Ⅰ、研究和应用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方法主要为内求法。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方法,与人类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人类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通常需要借助外部的各种仪器设备作为辅助的认知工具,而研究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方法则主要是借助人体自身作为认知工具。张宏宝先生成熟、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中的“生物仪器说”揭示出:“人体或生物体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密的仪器,是功能齐全的装置,它既有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变极放大装置,又有自动调控装置、分析处理装置或叫生物计算机。”其中所讲的“发射、接收、变极放大、调控、分析处理”等都是指的生物体对阴性物质的处置措施。张先生的生命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已经为他指导的大规模的生命科学实践所证实。“生物仪器说”揭示出,人体或生物体不但可以借助五官来感知“看得见、摸得着”的阳性物质的信息,而且可以依靠自身这部最精密的生物仪器直接处置“看不见、摸不着”的阴性物质信息。研究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方法主要就是借助人体这部最精密的生物仪器作为认知工具的。 借助外部仪器设备的研究方法,可以称为外求法,借助人体生物仪器的研究方法,可称为内求法。外求法与内求法的区别还包括,外求法需要借助人体五官的感知功能收集外界信息,然后运用“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来分析、处理收集到的外界信息,进而得到对世界的认识;而内求法则不需要借助五官的感知功能收集信息,并且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要求认识者应主动放弃应用“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它是应用人体这部最精密的生物仪器直接认识世界的方法。 研究、应用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方法主要是内求法。这是因为:(Ⅰ)、生物仪器认知阴性物质的功能比物理仪器更精密、更完善。在研究涉及到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现象时,现代科学的确使用了先进的物理仪器,比如前面提到的北京大学褚德莹教授利用色谱仪所做的证明“意识”的物质性的研究。但正如“生物仪器说”所揭示的,“人体或生物体是一部最精密的仪器”,再先进和尖端的物理仪器与生物仪器相比都是相形见绌的。在认知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方面,借助生物仪器的认知是全面和深入的,而借助物理仪器的认知则是片面和肤浅的,这可以为两方面的科学实践所证明。因此,研究、应用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最佳方法,是借助自身生物仪器的研究方法。 (Ⅱ)、人类在应用自身的生物仪器研究、应用阴性物质时,是不需要借助五官的感知功能的。五官能够感知到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阳性物质,而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阴性物质则是无法感知的;只有依靠人体生物仪器的深层次功能才能够感知到阴性物质。因此,研究、应用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是不需要借助五官的感知功能的。 (Ⅲ)、如何应用人体这部最精密的生物仪器去研究和应用阴性物质呢?既然将生命体视为精密仪器,那么,物理仪器处置阴性物质的工作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生物仪器的工作方式。 处置阴性物质的物理仪器,即如前面列举的通讯卫星、电台、电视台、手机、收音机、电视机等;它们所处置的阴性物质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根据“阴阳物质理论”,阴性物质的基本存在形态为“波”,众所周知,“波”有两个基本参数,即频率和波长,不同的阴性物质其频率和波长是不同的。我们在应用物理仪器处置目标阴性物质时,只有将物理仪器的频率调节并最终稳定在目标阴性物质的频率上,形成物理仪器与目标阴性物质的同频共振,才能够成功、有效地处置目标阴性物质。简言之,应用物理仪器处置目标阴性物质的关键,是将物理仪器的频率稳定在目标阴性物质的频率上。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应用自身的生物仪器去研究和应用阴性物质时,要想实现对阴性物质的成功、有效地处置,关键的环节就是要能够调节自身生物仪器的频率稳定在目标阴性物质的频率上。 人体生物仪器与物理仪器相比较,虽然更加地精密和完善,但其缺陷也是很显著的。其最大的缺陷就是稳定性差。我们将物理仪器调节到某一频率,它便很容易地稳定在该频率上;人体生物仪器则不然,将他调节到一个稳定的频率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是因为,人体生物仪器与物理仪器的根本区别,是人体生物仪器拥有“意识”,而“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是极其活跃的,正是“意识”的这个活跃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使人体生物仪器难以稳定,进而干扰人体生物仪器处置阴性物质。 因此,要想获得稳定的人体生物仪器,就必须主动地放弃应用“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换句话说,主动地放弃对“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的应用,是获得稳定的人体生物仪器的关键环节。当人体生物仪器不再受到“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干扰的时候,便达到了其稳定状态。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由于没有现代的仪器设备可资利用,古人在认识世界时只能依靠人体自身,因此,借助人体生物仪器认识世界的内求法在古代的应用其实是很多的。古人在大量的内求法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了内求法的规律和要领。如《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而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是指“做世间普通的学问”,由于阴性物质是普通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世间的普通学问”主要是指对三维时空中的阳性物质世界的认识,其方法为外求法,即不断地应用“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使我们得到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为道”是指“探求至高的宇宙大道”,他是对世界的全维的认识,其中也包含着对阴性物质世界的认识,其认识方法为内求法,即主动地放弃对“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的应用,放弃了再放弃,直至达到“无为”的状态,即是不受“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干扰的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生物仪器就可以成功、有效地处置阴性物质了。《道德经》中还有:“致虚极、守静笃。”等,都是指的这种压制“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以达到人体生物仪器的稳定状态的内求法。 佛教中著名的“定生慧”的认识,亦是在阐释内求法的原理。“定”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压制“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使人体生物仪器达到稳定的状态,在达到这种状态之后,人体生物仪器就能够成功、有效地处置在平常情况下无法处置的阴性物质信息了,并进而得到对世界的更高层次的认识,即“智慧”。 因此,研究和应用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必须主动地放弃对“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的应用。 综合以上三点可知,研究、应用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方法主要为内求法。 Ⅱ、张宏宝先生取得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能够帮助人类简捷和高效地实现内求法。 因此可以说,研究应用非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是借助物理仪器处置阴性物质的过程;而研究应用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则是借助人体这部最精密的生物仪器直接处置阴性物质的过程。借助自身的生物仪器直接处置阴性物质的能力,虽然是每个人都潜在地拥有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类成员来说,这种能力在通常情况下并不能表现出来,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途径加以开发才能获得。因此,对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的研究应用,其实质就是开发和应用人类直接处置阴性物质的潜能的过程。 张宏宝先生引领的以“阴阳物质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內求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生命科学研究,在经过长期、大规模的生命科学实践以后,已经取得了足以改变人类历史的丰硕成果。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阴阳物质理论”,是张先生有机结合东方智慧—阴阳学说和西方精华—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后得到的人类认识的飞跃和升华,是对宇宙万物的真正清晰、透彻的认识;张先生在清晰、透彻的“阴阳物质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一系列简捷、高效的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在张先生简易透彻的理论和简捷高效的方法指导下,不计其数的人类普通大众,纷纷涉足于对阴性物质领域的研究或应用之中,成功开发出自身潜在的直接处置阴性物质的能力,将过去当成是玄奥莫测、高不可攀的神话的现象,变成了一个个明明白白、平平常常的现实。毋庸置疑,如果张先生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在全人类范围内普遍推广的话,必将带来整个人类生命层次的质的飞跃。 Ⅲ、古人应用的内求法与张宏宝先生指导的内求法的区别。 前已有述,人类应用内求法认识世界的活动并非今天才出现的新生事物,而是古已有之、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的行为。这是因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由于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可资利用,人类认识世界只能依靠人体自身。古人应用内求法曾经创造了卓越的智慧,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比如道教、佛教等中的很多思想和方法,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启发和指引着现代人,这些思想、方法多是古人在内求法的基础上获得的。内求法在宗教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宗教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多是古人在内求法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可以说,内求法是古人创立各种宗教的基础。由于内求法可以开发人体的潜能,使修习者获得普通人在通常情况下不具备的能力,做出普通人在通常情况下无法做到的事情,面对这些客观现象,受局限于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的古人是难以正确理解的,不可避免地给这些现象罩上厚厚的神秘面纱,进而形成了数不胜数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大量的神话传说的流传也在证明,古人对内求法的应用是大量存在的。 那么,古人对内求法的应用,与当代生命科学家张宏宝先生指导的、以内求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大规模的生命科学实践之间存在着哪些差别呢?其差别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Ⅰ)、古人由于受局限于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对由内求法产生的各种特异现象形成神秘的认识,以至于使古人对内求法的应用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张先生指导的生命科学实践则是以“阴阳物质理论”作为基本指导思想,“阴阳物质理论”是有机结合阴阳学说和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后得到的对宇宙万物的清晰、透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张先生指导的生命科学实践彻底清除掉了过去长期笼罩着的神秘色彩,还其以科学的本来面目,他化神秘为平凡,化玄奥为简易,将人类对內求法的应用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科学体系—生命科学。 (Ⅱ)、由于古人对内求法的应用充满了神秘色彩,使得广大普通人群对其感到玄奥莫测、望而生畏,因此古人对内求法的应用,基本上只能局限在相对狭隘的宗教的范围内传播,却难以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接受和实践。而张先生指导的生命科学实践则不同,“阴阳物质理论”这一简易、透彻的理论体系能够使广大普通人群对宇宙万物形成清晰、透彻的认识,从而彻底消除神秘色彩,将过去的“玄学”转变成了今天普通的生命科学。张先生指导的大规模的生命科学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其是能够为全人类一切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 可以发现,以上两种差别都是由同一个认识基础造成的,即:能不能对宇宙万物形成清晰、透彻的认识。古人由于不能对宇宙万物形成清晰、透彻的认识,导致其对内求法的应用充满了神秘色彩,并因此而无法在普通人类大众中普及推广;相反,张先生指导的生命科学实践则是建立在对宇宙万物的清晰、透彻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彻底消除了长期笼罩着的神秘色彩,成为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体系—生命科学,并因此而能够普及推广于全人类。 Ⅳ、张宏宝先生创立的生命科学体系与隶属于自然科学的生命科学的区别。 张先生创立的生命科学体系与隶属于自然科学的生命科学显然是不同的。(Ⅰ)、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自然科学中的生命科学,即便已经发展到分子水平,发展到基因技术,其研究的对象依然局限在构成生命体的阳性物质的范围内,而对构成生命体的另一半内容—阴性物质则没有丝毫的涉及,因此其对生命规律的认识是片面的;张先生创立的生命科学体系则是站在全维的高度,既不排斥对构成生命体的阳性物质的研究,又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对构成生命体的阴性物质的研究,因此其得到的对生命规律的认识是全面的。(Ⅱ)、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由于自然科学中的生命科学研究的都是三维领域中的阳性物质,丝毫不涉及阴性物质的成分,因此其研究方法为外求法,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且不断地应用“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相反,阴性物质是张先生创立的生命科学体系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对象,因此其研究方法主要为内求法,即应用人体这部最精密的生物仪器进行研究,且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压制“意识”的逻辑推理判断功能。(Ⅲ)、二者的研究成果不同。自然科学中的生命科学只能够在三维阳性物质的范围内对生命体做有限的调整,以造福于人类;张先生指导的生命科学实践则是站在全维的高度,从阴阳两方面对生命体做全方位的调整,最终实现人类生命层次的质的飞跃。 Ⅴ、内求法与外求法之间为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人类发展方向由外求法向内求法的转变,能够帮助人类解决面临的重重危机,和不断提升人类的生命层次。 内求法与外求法各有各的作用,二者之间为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由于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可资利用,人类认识世界只能依靠人体自身,那时更多的是应用内求法。东方的整体思辨的智慧就是古人借由内求法获得的。到了近代,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人类发明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作为辅助观察和认知的工具,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则转变为以外求法为主。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即是外求法的卓越成果。我们从古代整体智慧与近现代科学成就的互补性即可推证内求法与外求法之间的互补性。外求法可以帮助人类开发、挖掘生命外部的宝藏,内求法则可以帮助人类开发、挖掘蕴藏在生命内部的巨大宝藏,倘若能够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人类真正之福。 人类通过外求法得到的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发达的农业科技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出行;无线电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等的普及应用,使人类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变得空前地方便和快捷;等等,等等,不胜枚举。但同时,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也给当今人类造成了重重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气候变化;还有足以毁灭地球人类的核危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说明,人类对外部资源、宝藏的开发利用,的确能给自身的生存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倘若人类对外部资源的攫取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限度,过度的开发反而会给人类招致灾难。凡事皆应以中为度,物极必反,现代科技的发展之所以会给人类带来重重危机,正是由于他对外部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限度。 如何才能解决因科技发展而给人类带来的重重危机呢?正确的解决之道是转变发展方向。危机是由人类对外部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攫取造成的,因此,人类应逐步停止这种过度开发的行为,遵循适度、合理的原则开发利用外部资源;同时,人类应将科学的发展方向从对外部资源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对生命内部蕴含的巨大宝藏的认识与开发上来,或者说,将以外求法为主的研究方式转变到以内求法为主上来,充分开发、挖掘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层次的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消除人类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解决因过度开发造成的危机。 纵观人类历史,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由于人类认识世界只能依靠人体自身,因此那时内求法的应用是很多的;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技创造的辉煌成果使得研究科技的方法—外求法成为强势,再加上古代内求法本身具备的神秘、玄奥的不足和缺陷,使得内求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衰微。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内求法的再次回归已经成为必然。一方面,伴随着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外求法的应用已经接近或达到极致,人类对外部资源的过度开发给自身造成了深重的危机,严峻的现实危机逼迫着人类要对自身的发展模式做出重大调整和改变;另一方面,生命科学家张宏宝先生创造性地将古代智慧结晶与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阴阳物质理论”,从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清晰、透彻地揭示出宇宙万物的真实面目。“阴阳物质理论”彻底消除了长期笼罩在内求法周围的神秘色彩,恢复其生命科学的本来面目,使内求法从过去的高深莫测的“玄学”转变成能够为每一位人类成员理解和接受、学习和实践的普通科学。并且,张先生指导的大规模的生命科学实践已经成功地证实了内求法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客观需要,一方面已经拥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充分准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内求法在全人类范围内的普及推广必将成为现实。 内求法可以帮助人类开发生命内部的巨大宝藏,外求法则可以帮助人类开发外部的宝藏,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造福人类,而这也正是人类未来的美好前景。 总结一下。“阴阳物质理论”是对宇宙万物的全面、清晰、透彻的认识,他为人类的科学发展指引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出阴性物质范畴,引导人类去研究应用阴性物质,特别是研究应用生命领域的阴性物质,即是张宏宝先生所引领的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阴阳物质理论” 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生命科学研究,能够开发、挖掘蕴藏在生命内部的巨大宝藏,开发、挖掘人体的潜在能力,不断提升人类的生命层次,降低人类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使人类获得更高程度的自由解放。 《阴阳根本律》一文中的第一、二、三部分内容,以及后面《生命起源与运动规律》一文中的《阴阳物质理论》一节,是对“阴阳物质理论”的详细阐释。 3、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联系为:二者都揭示出,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 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区别,亦即阴阳学说比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完善之处。有关二者之间的区别的内容,前面已有大量论述,如二者分类功能方面的区别,前者是完备的,后者是欠缺的;再如二者的发展观方面的区别,前者是“和谐哲学”,后者是“斗争哲学”。这两个重要区别正是根据张宏宝先生的“阴阳根本律”提炼和总结得到的。这里,我们只将前面没有论述的部分阐述一下,即“阴阳”范畴与“矛盾”范畴的区别: (1)、“阴阳”这个概念是多维的概念。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三维以下层次的事物,属阳性;而看不见、摸不着的都是四维以上层次的事物,属阴性。“矛盾”则都是三维层次以内的事物。所以从层次上看,“矛盾”不如“阴阳”的层次高、内涵深。 (2)、阴阳物质都含灵性;矛盾则由于都是讲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阳,且是纯阳,所以不含灵性。 《阴阳根本律》一文中的第四、五部分内容,以及后面《生命起源与运动规律》一文中的《阴阳物质理论》一节,有对“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联系和区别”的具体论述。 总结一下。 虽然阴阳根本律与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都揭示出,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运行发展的动力根源,但是阴阳根本律与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相比,更加地完善。 首先,阴阳根本律对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概括,比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更准确。阴阳根本律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概括为“阴阳”的概念,这一概念既道出了两个方面的量的区别,又道出了双方的质的不同,即一方为阳性的,一方为阴性的;“阴阳”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三维以下层次的阳性事物,又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四维以上层次的阴性事物;“阴阳”概念还是一个富含灵性的概念,他给万事万物注入了活生生的灵性和生命。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则不同,他将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概念为“矛盾”概念,“矛盾”只道出了两个方面的量的区别,以及两个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却没能揭示出双方的质的区别;“矛盾”概念指的都是三维层次以内的事物;“矛盾”概念不含灵性。 其次,阴阳根本律的发展观比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更完善。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片面地强调对立统一双方的相互关系中的斗争性,认为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片面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运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导致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成为“斗争哲学”;阴阳根本律则不存在对对立统一双方的相互关系的片面认识,他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相对的,并且认为事物的发展方向是达到阴阳双方的平衡和谐,因此阴阳根本律是“和谐哲学”。 通过以上若干方面的对比可知,阴阳根本律是比现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更完善的辩证法规律。 阴阳根本律还将阴阳规律运用于对“物质”范畴的认识,从而得到对“物质”、“意识”范畴的正确认识。这纠正了人类对“物质”、“意识”范畴长期形成的各种错误认识,并且纠正了人类对所谓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与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关系”形成的各种错误认识,引领人类哲学步入崭新的历史纪元。 阴阳根本律还进一步明确地揭示出,阴阳规律是支配宇宙万物生成、运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综合以上几点的论证,我们可以得到“阴阳根本律是完善的辩证法规律”的结论。 阴阳根本律虽然不是辩证法规律的全部内容,但却是整个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内容,辩证法规律的其他部分都是由阴阳根本律派生形成的。将阴阳根本律称之为“完善的辩证法规律”,并不是与辩证法规律的全部内容相比较,而是与过去人类对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的认识相比较,阴阳根本律是完善的。因此,称阴阳根本律为“完善的辩证法规律”是恰当的。 本文探讨的都是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对辩证法规律的其他内容暂不做探讨。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