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匹夫
9/3/2012 7:31:42 PM
标题
内容
在前面的论证过程中,虽然我们也时常地应用近现代的科学实践进行论证,但主要还是从理论(辩证法)的角度进行论证。本章,我们着重从近现代的科学实践的角度,具体论证一下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对人类正确认识“意识”和“物质”的帮助。 一、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本是人类正确认识“意识”和“物质”以及纠正传统哲学错误概念表述的契机。 (一)、人类哲学的发展与具体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哲学与具体科学都是人类对宇宙真理的探索,哲学是从总体的角度进行探索,具体科学是从具体的角度进行探索,哲学的发展是与具体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面对许许多多的现象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很容易就会将它们归结为各种主客观意识的支配,那时,各种宗教被创立并盛行起来,唯心主义的认识在人类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近现代以来科技的日益兴盛,人类对支配各种事物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人类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即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唯物主义者以广泛的科学实践作为根据和基础,驳斥唯心主义的意识决定论,并且更进一步,将唯心主义的意识决定论更改为唯物主义的非意识决定论,这样,在“意识和非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人类认识就从意识决定论的一极变到非意识决定论的另一极。依靠广泛的科学实践为基础,唯物主义的认识就从唯心主义的强势中突围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人类哲学的重要力量。 (二)、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引发了科学界和哲学界的动荡和危机。 科学发展的车轮愈行愈速。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以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三大物理学发现为代表的近现代物理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导致了著名的“物理学危机”,进而引发了哲学界的一次大动荡,造成了唯物主义认识的危机。 二十世纪以前的近代唯物主义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他对“物质”的认识是采用的当时自然科学的观点。限于落后的科研水平,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能够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规定原子具有质量不变、不可分性、不可入性等属性,认为原子的这些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不变的属性。最后得出结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构筑世界的“宇宙之砖”,将一切物质都看成是原子的堆砌。 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科研条件的巨大提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的角度都在不断地深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汤姆孙发现电子以后,罗斯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一种电子围绕原子核的核式结构;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证明原子核依然是存在着内部结构的;借助先进的科研条件,人类认识微观粒子的层次越来越深入,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400多种微观粒子。这些物理学发现证实原子内部是有着极其复杂的结构和组成的,它推翻了那种将原子视为不可再分的物质最小单位的观念。不仅如此。X射线的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放射性现象研究的热潮。通过对放射性现象的大量研究,人们发现,在放射性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看不见、摸不着、无质量的高能量事物,与此同时,发生放射性现象的微观粒子的质量会减少。例如原子核在发生核反应时,会释放出高能的γ射线,原子核的总质量则下降,物理学称之为“质量亏损”现象。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还发现了更为“离奇”的现象,即正负微观粒子之间发生的湮灭现象,此时微观粒子的质量完全消失,微观粒子完全转化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质量的高能量事物。如电子和正电子碰撞会湮灭为γ射线。所有这些物理学发现彻底摧毁了二十世纪以前人类建立在原子基础上的“物质”观念——原子的不可分割、不变性被打破了,使经典物理学的很多理论——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运动定律等基本规律受到挑战和考验,以至于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惊呼:“原理的普遍毁灭”。这一系列物理学的新发现,推翻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使许多持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物理学家陷入悲观失望和混乱之中,导致了著名的“物理学危机”。 面对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科学新发现,一些困惑的物理学家得出“原子非物质化了”的结论。唯心主义则趁机向唯物主义发起攻击。他们宣传“物质消灭了”,声称在微观世界中“物质以一种颇为离奇的方式消失了”,变成一种捉摸不定的观念的活动,得出“唯物论被驳倒了”的结论。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引发了哲学界的一次大动荡,造成了唯物主义认识的危机。 以上就是这次由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引起的动荡和危机的具体过程。这次动荡和危机可以归纳为一句话: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剧烈地冲击了人类旧的“物质”观。通过分析这次动荡和危机,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人类旧的“物质”观的实质和近现代的科学发现的哲学意义的实质,以及认识到: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本是人类正确认识“意识”和“物质”以及纠正传统哲学错误概念表述的契机。 (三)、人类旧的物质观的实质。 近现代的科学发现,使机械唯物主义者陷入了悲观失望和混乱困惑之中,却使唯心主义者欢欣鼓舞。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局面,是由于二者都将近现代的科学发现解读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灭了”。通过分析二者的这个解读,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人类旧的“物质”观的实质。 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对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冲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它打破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最小单位的观念,证实原子是可以分解为更深层次的微观粒子的;2、有形(肉眼或借助仪器能够看到)、有质量的微观粒子能够转化为无形(即使借助仪器也看不到)、无质量的事物。 不可否认,从电子开始的人类对更深层次微观粒子的发现,极大地震动了旧的原子物质观。但无论其引起震动的程度有多剧烈,这一类发现都不会导致人们产生“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灭了”之类的解读。因为不论原子被分解为哪一层次的微观粒子,这些微观粒子在性质上还都和原子一样,属于有形、有质量的微观实物粒子,如果这些更深层次的微观粒子的发现标志着“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灭了”的话,那么和它们性质相同的原子同样也不能称为“物质”。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如同我们将一个大物体分解成许多小物体,我们不能说这个大物体“非物质化了”、“消灭了”一样。因此,原子能够分解为更深层次的微观粒子的发现是不会导致二者产生这样的解读的。 X射线的发现引起了人类对放射性现象的广泛研究,从那时开始,人类渐渐发现:有形、有质量的实物粒子能够转化为无形、无质量的事物。在此过程中,事物由有形、有质量变为无形、无质量,其属性发生了质的改变。显而易见,二者的“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灭了”的解读,针对的正是这一类的科学发现。从二者对这一类发现形成的这个解读,我们可以推知人类旧的“物质”观的实质。 有形、有质量的事物变成无形、无质量的事物,便称为“非物质化了”、“物质消灭了”。也就是说,有形、有质量的事物是“物质”,无形、无质量的事物是“非物质”或“消灭了”。因此,人类旧的“物质”观,实质就是指的“有形、有质量的事物”,更简化些就是指的“有形的事物”。“有形”即俗话说的“看得见、摸得着”,是指使用肉眼或者借助仪器可以直接观察到;“无形”即俗话说的“看不见、摸不着”,是指使用肉眼或者借助仪器不能够直接观察到。(本文中所有的“看得见、摸得着”和“看不见、摸不着”,其含义均为此处所指的内容。特此说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是“物质”,“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都“非物质”,这就是人类旧的“物质”观。 我们在上一章纠正传统哲学的错误表述方式时,就曾指出,传统哲学之所以将“思维、意识”排除在“存在、物质”之外,是由于“思维、意识”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都不“存在”,都非“物质”,他们所称谓的“存在、物质”指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也就是说,我们在上一章就曾经间接地揭示了人类旧的物质观的实质--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这里,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近现代的科学发现的解读,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旧的“物质”观的这一实质。 “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是人类旧的“物质”观的实质内容,而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物质观,只不过是这一实质内容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已—— 随着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日益发展,科研条件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宏观物体的微观结构组成的认识不断深入,人类认识到,一切宏观事物都是由不计其数的微观粒子组合而成的。在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形成基本粒子物质观,即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单位——基本粒子,万事万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起初人类科学认识能够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是原子,于是就形成了将原子视为基本粒子的物质观;科学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原子的界限,人类发现原子可以分解为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又可以分解为质子和中子,于是又形成了将电子、质子和中子看作构成事物的基本粒子的观点;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又打破了这一物质结构层次,人们发现电子、质子和中子仍然是存在内部结构的,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400多种微观粒子,并且发现这几百种粒子都是由媒介子、轻子和夸克这三类更深结构层次的粒子构成的,于是又有人认为,媒介子、轻子和夸克这三类粒子是没有内部结构、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粒子。可见,不论人类对物质结构层次的认识深入到了哪一步,这种“基本粒子情结”都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物质结构层次的界限一次次被树立,又一次次被打破,这样的科学实践使现代科学得出“物质结构无限可分”的结论,现代科学认为,所谓的“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们都包含着自己的内部结构,都是由更深的物质结构层次构成的,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现代粒子物理学已经不再使用“基本粒子”这个名称了。 基本粒子物质观的实质就是人类旧的物质观在近现代科学领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近现代科学领域延续的“基本粒子情结”反映的正是人类旧的物质观。由于这种物质观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单位——基本粒子构成的,而基本粒子的属性是有形、有质量的实物粒子,由它们构成的万事万物自然也都是有形、有质量的事物,因此,基本粒子物质观的实质就是认为“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物质观不过是基本粒子物质观的最初表现形式罢了,因此它和其他形式的基本粒子物质观一样,本质上都是人类旧的物质观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形成这样的“物质”观是正常的。现代科学早已证实,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存在其实比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还要普遍和广泛,它们普遍分布于宇宙中的角角落落,如各种场和波,并且,它们的运行发展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一样,都遵循着一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在没有近现代科技支持的古代,一方面,人类难以感受到宇宙中大量存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另一方面,即使能感受到,人类也难以理解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即,由于没有近现代科技的支持,人类难以认清支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古人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容易产生神秘莫测、难以捉摸、玄之又玄的认识,将它们视为神秘的事物,搞不清楚它们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更无从将它们看作“物质”了。科技落后,是古人形成这样的“物质”观的客观现实基础。 我们在上一章曾经指出,人类在观察世界时会形成许多主观经验,尤其是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认识事物会更多地依赖这些主观经验。“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是古人形成这样的“物质”观的主观依据。正是这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古人形成了“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物质观。 (四)、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和成就的哲学意义的实质。 近现代的科学发现,以及人类由此获得的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将一个原本就普遍存在着的由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构成的世界呈现在人类面前,如各种电磁场、引力场、电磁波等的发现。并且,人类已经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如电磁场、电磁波在人类生活、工作、学习上的方方面面的应用。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和成就拨开了笼罩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上面的神秘面纱,证实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运行发展同样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即它们是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近现代科学发现的、具体导致这次科学界和哲学界动荡和危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即有形、有质量的事物)与“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即无形、无质量的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现象,如正负电子对与γ射线之间互相转化的现象(电子和正电子碰撞湮灭为γ射线,反之,γ射线也能生成电子和正电子),其遵循的客观规律也已被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揭示出来,那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能方程揭示出:有形事物的质量消失,并不代表“物质消灭了”,而是转化为了无形事物的能量,反之,无形事物的能量也能够转化为有形事物的质量。质能方程将事物的质量和能量统一起来,进而将有形事物与无形事物统一起来:有形和无形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这两种存在状态之间既互相分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互相统一。 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和成就证实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也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不但可以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状态存在,同样可以以“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存在,并且两种存在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些发现和成就剧烈地冲击了人类对“物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推翻了人类旧的“物质”观,导致了“物理学危机”和哲学界的大动荡。 简言之,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和成就的哲学意义的实质就是:证实“看不见、摸不着也是可以客观存在的”。 当然,对于近现代科学发现和成就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我们还将在后面第五章中做更进一步地阐述。 (五)、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本是人类正确认识“意识”和“物质”以及纠正传统哲学错误概念表述的契机。 1、古人错误的主观经验和物质观导致古人对“意识”形成了错误认识。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人类能够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却难以感受到宇宙中大量存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更无从去认识支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再加上人类的“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人类形成了“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旧的“物质”观。 但并非所有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古人都感受不到,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无论今人还是古人都能感受到,那就是“意识”。自有“意识”的生命诞生之时起,“意识”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该生命,一切有“意识”的生命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自己“意识”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不会以任何意志(包括意识者本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又没有人能够用肉眼看见“意识”,用肉体触摸到“意识”。对于科技落后时的古人来说,“意识”几乎是其唯一能够感受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因此归纳起来,古人能够感受到的事物,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中的“意识”。 正是由于古人的“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物质观,人类长期地认为“意识是不客观存在的”,进而将“意识”排除在物质的范围之外,并对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形成了“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的错误表述。 2、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推翻了古人错误的主观经验和物质观,从而为人类正确认识“意识”乃至“物质”以及纠正传统哲学错误概念表述提供了契机。 古人虽然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自己“意识”的客观存在,但依据错误的主观经验和物质观,认为“意识是不客观存在的”。近现代的科学成就证实“看不见、摸不着也是可以客观存在的”,这推翻了古人的主观经验和物质观,从而推翻了“意识不客观存在”这一论断赖以支持的依据。并且,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将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呈现在人类面前,使人类认识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状态不过是宇宙中事物的一种极为普通的存在形式,没有任何神秘可言,这样,“意识”不再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而仅仅是浩瀚的看不见 摸不着的世界中的一部分。现在,近现代科学发现的“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客观存在,已经为大多数人类成员所承认,这便为人类承认性质相似的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提供了可资比较的例证。这都为人类正确认识“意识”带来了契机 。 前面我们从理论(辩证法)和实践(客观存在的意识的直接支配作用)两方面证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从而证明了“意识是一种物质”,进而得到了“物质”的完整内容,纠正了传统哲学的错误概念表述。 3、人类对“意识”的根深蒂固的成见使人类没能抓住这个改变错误认识的契机。 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类没能抓住这个借助近现代的科学成就重新正确认识“意识”和“物质”以及纠正传统哲学错误概念表述的契机。这是因为,千百年来,人类对“意识”形成的“不客观存在”的成见已经根深蒂固、坚如磐石。尽管近现代的科学成就证实了与“意识”性质相似的“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客观存在,推翻了“意识不客观存在”的论断赖以支持的主观经验和物质观,但由于长久以来人类对“意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成见,人类的“意识不客观存在”的认识没有改变。人类能够承认近现代科学发现的“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客观存在,却唯独不能给予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以“客观存在”的身份。“意识”就象是一个被长期禁锢在“不存在、非物质”的牢笼里的囚徒一样,等待着平反昭雪、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根据对“意识”和“物质”的不同认识,近代人类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仍然将有形事物向无形事物转化的科学发现解读为:“物质非物质化了”或“物质消灭了”,如近代的唯心主义;一类根据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和成就,将自己对“物质”的认识做出一定的修正和调整,如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两类观点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共同之处在于:对“意识”的认识都没有发生变化,都仍将“意识”视为“不客观存在”的,将“意识”排除在物质的范围之外。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物质”内容的认识不同。前者仍然秉持人类旧的物质观,其心目中的“存在、物质”仍是指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后者则打破了人类旧的物质观,承认近现代科学发现的“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客观存在,这样,他们所称的“存在、物质”的全部内容就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和“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即“意识之外的所有事物”。 显然,这种根据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和成就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和调整的物质观,是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缺陷的。其将虽能感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视为不真实、客观存在的“非物质”,表明了他的“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认识,而其将近现代科学发现的“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视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则表明他又承认“看不见、摸不着也是可以客观存在的”,自相矛盾。而认为“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人类旧的物质观,则不存在这样的逻辑矛盾。 不可否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由于吸收了近现代科学的卓越成果,承认了“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客观存在,从而向“物质”的完整内容前进了一大步,相比较而言,的确比人类旧的物质观具有更大的进步性。但从根本上来说,由于二者都没能正确认识“意识”,没有认识到“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因而都没能正确认识“物质”的完整内容,因此他们对“意识”和“物质”的认识,以及他们对所谓的“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表述都是错误的。 总结一下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事物是引起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产生最普遍性分歧的因素。贯穿古今的人类对“意识”的分歧和争论,以及近现代科学发现的“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给人类带来的分歧和争论,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无形事物因其“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神秘的感觉,因此导致人类的分歧和争论。近现代科学发现的“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如各种电磁场、引力场、电磁波等,由于是近现代的几百年才逐渐发现的,此时人类科技水平已经高度发达,它们的客观存在,很快便为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所证实,和为大多数人类成员所接受,因此其引起的分歧和争论是短暂和脆弱的。而“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自人类一诞生便伴随着人类,科技落后的现实基础和“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使人类认为“意识”是“不客观存在”的,这样的认识经过了漫漫历史长河的积淀,已成为根深蒂固的成见。虽然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本可成为人类正确认识“意识”的契机,但由于人类对“意识”形成的成见太过根深蒂固,致使人类尚没能形成“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正确认识。因此,由“意识”引起的人类的分歧和争论是长期和坚固的。这再一次地证明,第二章的第一个主题“意识是导致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产生最普遍性分歧的因素”是正确的。 本节,我们从近现代的科学实践的角度论证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证明“意识”是一种“物质”,从而证明了上一章初探所得的“物质的完整涵义”中的“物质的完整内容”是正确的。 二、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凸显出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并不确切。 上节我们论述了,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可以帮助人类改变对“意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成见,认识到“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进而得到“物质”的完整内容。本节,我们将要论述,近现代的科学成就还可以帮助人类认清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的不合理,纠正初探所得的物质的完整涵义中的物质基本分类的不确切,进而得到“物质”的正确分类。 我们在上一章探讨“物质”的完整涵义时,在得到“物质”的完整内容的基础上,又应用现代哲学的辩证法规律分析“物质”,进而得到“物质”的基本分类,将“物质”分为“意识类事物”和“非意识类事物”两类。我们在了解了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以后会发现,这种以“是不是意识”作为划分事物最基本类别的标准,进而将一切事物划分为“意识类事物”和“非意识类事物”的事物分类方法,是不确切的。 (一)、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 以“是不是意识”作为划分事物最基本类别的标准,进而将一切事物分为“意识”和“非意识”的事物分类方法,是传统哲学长期、一贯的事物分类方法。传统哲学一贯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事物、现象形形色色、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无非是“意识”和“非意识”两大类,将“意识和非意识”视为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最高哲学概括,或者说,“意识和非意识”是传统哲学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最基本的分类。 传统哲学形成这样的事物分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如前所述,传统哲学将“意识和非意识的关系”表述为“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这一传统的表述方式表明:传统哲学认为“意识之类的事物”是不真实、客观存在的,而“意识之外的事物”都是真实、客观存在着的。因此,传统哲学以“是不是意识”作为划分事物最基本类别的标准,将宇宙万物划分为“意识”和“非意识”两大类,其实际应用的分类依据便是事物的“是否客观存在”的属性,即认为“意识之类的事物”是不客观存在的,因此分为一类,“意识之外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分为另一类,并将“意识之外的事物”表述为“存在、物质”。 传统哲学为何会形成“意识不客观存在、意识之外的事物客观存在”的论断呢? 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形成于科技落后的古代。如上节所述,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由于没有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的支持,人类无法感受到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意识”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除了“意识”之外,人类能够感受到的就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了。或者说,对于古人来说,“意识”是唯一的具有“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质量”性质的事物,“意识之外的事物”都是具有“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质量”性质的事物。 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古人由于能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便确切地承认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由于给人以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感觉,难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存在,古人便认为其是不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古人的“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以及由其形成的“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人类旧的物质观。正是依据古人的主观经验和物质观,使传统哲学形成了“意识不客观存在、意识之外的事物客观存在”的论断,并使传统哲学认为自己是依据事物的“是否客观存在”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揭示出了宇宙中普遍、客观存在着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证明“看不见、摸不着也是可以客观存在的”,这推翻了古人的“看不见、摸不着便不存在”的主观经验以及由其形成的“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人类旧的物质观,证明古人的这个主观经验和物质观不过是古人对世界形成的一个错觉或误解罢了,从而推翻了传统哲学形成的“意识不客观存在、意识之外的事物客观存在”的论断赖以支持的依据。 在我们将古人的这个错觉或误解对传统哲学的影响清除出去以后,就会发现,传统哲学形成的以“是不是意识”作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将宇宙万物划分成“意识”和“非意识”两大类的事物分类方法,其依据的并非是事物的“是否客观存在”的性质,其真正依据的应为事物的“有形与无形”的性质。 我们在上一章探讨“物质”的完整涵义时得到的“物质”的基本分类,正是采用的这种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在前面的论证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也都是传统哲学的这种以“是不是意识”作为基本分类标准的事物分类方法。 (二)、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凸显出传统哲学的以“是不是意识”作为最基本的分类标准的事物分类方法是不确切的。 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如各种电磁场、引力场、电磁波等)为近现代科学所发现,迄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几百年以前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意识”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除了“意识”之外,人类能够感受到的就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了,因此,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类将一切事物划分为“意识”和“非意识”两类,的确是依据人类能够感受到的各类事物的“有形与无形”的不同性质进行的合理划分,都是合理的。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揭示出了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将一个原本就普遍存在着的由“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构成的世界呈现在人类面前,证实“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客观存在甚至比“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还要普遍和广泛,它们遍布于宇宙中的角角落落。这使人类认识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状态不过是事物的一种极其普通的存在状态,事物不但可以以“看得见、摸得着”(亦即有形、有质量)的状态存在,而且可以以“看不见、摸不着”(亦即无形、无质量)的状态存在。这样,“意识”不再象科技落后的过去那样,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而成为仅仅是浩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世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揭示出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之后,如果继续按照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划分为“意识”和“非意识”两类,那么,近现代科学发现的“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就会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共同归入“非意识”一类,这必然会导致具有相同性质的“意识”和“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被分在不同的种类,二者都是无形、无质量的;而具有不同性质的“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被分在相同的种类,前者是无形、无质量的,后者是有形、有质量的。此时,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已不再是根据各类事物的不同性质进行的合理划分,变得不再合理了。 此时,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就等于是将一类事物中的某一个事物独立出来归为一类,将该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分离出去并入其他的类别,这必然导致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被分在不同的类别,具有不同性质的事物被分在同一类别的不合理结果。如果继续认为传统哲学的以无形事物中的“意识”作为最基本分类标准的事物分类方法是合理的,那么,以任何类别中的任何事物作为最基本的分类标准进行的分类,也必然是合理的,例如以有形事物中的“山”、“水”等作为最基本的分类标准,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划分为“山”和“非山”、“水”和“非水”等等,就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些分类方法在本质上与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没有区别,都是将一类事物中的一个事物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类,而将该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分离出去并入他类,这些事物分类方法都必然会导致相同性质的事物分在不同的类别,不同性质的事物分在相同的类别的不合理结果,因此都是不合理的。要想得到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分类,就必须能够保证将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归入同一类别,将具有不同性质的事物分在不同的类别。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前所未有地拓展了人类观察事物的视野,将人类对事物的观察视角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根据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可以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划分为最基本的两大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质量”的事物,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质量”的事物,其中包括“意识”和“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 设想一下。如果古人能够感受到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虽然古人可能会因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将它们视为与“意识”一样是“不真实存在”的,但古人在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进行基本分类的时候,就不会再以“是不是意识”作为分类的标准,因为“意识”不再是唯一的具有“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质量”性质的事物,而仅仅是无数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会以“有形与无形”作为分类的标准,分成“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事物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两类。(即便古人认为无形事物是不真实存在的。) (三)、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在其产生和延续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借助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我们得以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全貌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那种以“有形无形”作为分类标准的事物分类方法(后面简称为“有形无形”分类法)才是确切的,而以“是不是意识”作为分类标准的事物分类方法(后面简称为“意识”分类法)则是不确切的。但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相对于它产生和延续的时代背景则是合理的。 关于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的相对合理性,上面已有大量的论述,这里,我们只做简要的总结。 如前所述。对古人来说,“意识”是唯一的具有“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质量”性质的事物,而“意识之外的事物”都是具有“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质量”性质的事物。因此,古人以“是不是意识”作为事物分类的标准,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分为“意识”和“非意识”两类,的确是依据当时人类能够感受到的各类事物的不同性质进行的合理划分,其实就是分成了“无形事物”和“有形事物”两类。其中的“意识”由于是古人唯一能够感受到的无形事物,因此它就相当于“无形事物”的代名词,其中的“非意识”,即传统哲学表述的“存在、物质”,指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也就是说,在古代科技落后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其实质就是“有形无形”分类法在古代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相对于它产生和延续的时代背景是合理的。 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揭示出了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意识”之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在近现代的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意识”不再象科技落后的过去那样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无形事物,而仅仅是浩瀚的无形世界中的一部分,“意识”不再能代表整个纷繁复杂的无形世界;“意识之外的事物”也不再专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而成为混合了“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在一起的一个大杂烩。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已不再是依据各类事物的不同性质进行的合理划分。如果继续按照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那么由近现代科学发现的“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就会与相同性质的“意识”分在不同的类别,而与不同性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归入了同一个类别。因此,在人类获得了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以后,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变得不再合理。 总结一下我们对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的合理性的分析过程,可以发现,人类是否获得了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是判断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是否合理的决定性因素,而近现代的科学成就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是它揭示出了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在人类获得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从而发现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之前,“意识”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无形事物,“意识”就等同于“无形事物”的代名词,而“意识之外的事物”都是指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此时,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的确是依据各类事物的不同性质进行的合理划分,其实质就是“有形无形”分类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是合理的。但在人类获得了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从而发现了“意识”之外的无形事物之后,“意识”不再是人类唯一能够感受到的无形事物,它不再能代表“无形事物”,“意识之外的事物”也不再是单纯的有形事物,而成为有形事物和无形事物的大杂烩。此时,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已不再是依据各类事物的不同性质进行的合理划分,已不再合理了。 也就是说,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在人类获得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以前才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今天,借助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我们得以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全貌拥有清晰、完整的认识,这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的不合理。但正和人类对“意识”形成的“不客观存在”的认识相类似,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经过了漫漫历史长河的积淀,已成为人类的根深蒂固的惯常思维。虽然近现代的科学成就凸显出了这种分类方法的不合理,但由于这种惯常思维太过根深蒂固,因此这种分类方法依然被当今人类非常普遍地采用着。人类认清和纠正传统哲学的“意识”分类法的不合理,并最终得到正确的事物基本分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本节,我们从近现代的科学实践的角度证明传统哲学的事物分类方法是不确切的,从而证明了第二章初探所得的“物质的完整涵义”中的“物质的基本分类”是不确切的。 在上一节及其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主要论证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证明“意识是一种物质”,从而得到了“物质的完整内容”;从本节开始,我们则主要探讨“物质的正确分类”。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